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关注“细节”几点做法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很大程度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有人说:抓住一个细节,就可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掉精彩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收获成功的课堂离不开对教学细节的关注、研究与深思。下面谈点个人看法,供同仁参考。

一、关注迁移细节,发挥正迁移作用

迁移作为一个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迁移划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是指迁移中的积极的有助于学习的现象。负迁移是迁移中造成错误的现象。
简单地说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课标数学教材非常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许多新知识提倡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来自主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时会忽视教材为推动新旧知识间的沟通与联系而呈现出的一些细节,使迁移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教学中我尽量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如教学《十几减7》(以12-7为例)时,借助小棒让学生操作、深思:“如何从12根(1捆零2根)小棒中去掉7根?还剩几根?可让学生在做中亲自参与算法的探索,实现算法多样化:(1)将一捆拆开,与两根合并后,一根一根地减;(2)先从一捆中去掉7根,再与2根合并,即10-7=3,3+2=5; (3)先去掉两个单根,再从一捆中去掉5根,即12-2=10,10-5=5;(4)7根加5根得12根,所以12-7=5。让学生“做”,全面参与了算法的探索全过程,教学时不宜放过这个细节,教师关注“沟通联系”中的细节,会有效地推动学生产生学习的正迁移,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关注“知识形成”中的细节,让思维充盈活力

现代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真切的数学体验与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时间单位年、月、日”一课时。教学实践中主要教学环节是这样展开的:(1)引入时间单位“年、月、日”;(2)介绍一年、一月、一日的规定;(3)观察年历表,了解每个月的天数,知道大、小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及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4)探索判定平年、闰年的策略;(5)各种形式的巩固练习。整节课过程目标清楚,加上练习形式丰富,学生们看起来还是学得很顺的,但在独立练习中却错误。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有学生说“这些知识我早都知道了,没意思”;还有的学生说“为什么有的月是大月,有的月是小月,这按什么规律来规定的呀?为什么二月份这么特殊呢?”是啊,如果按以前的设计来上,这节课充其量是对学生已经知道的一些零散知识点的完整与归纳,学生识记了结论性的东西,积极主动地思维而获取的体验并不多。
没有关注知识形成中的细节。对于时间单位年、月、日,学生们已经知道了,但他们困惑的是什么,想知道的又是什么呢?这节课不应该是一大堆概念的识记,何况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的识记,效果是不会好的。一番学习,特别是对历法发展过程的了解与研究,重新设计了如下的新一轮教学的思路。围绕着学生所想、所惑展开,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发人深思的数学理由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正是因为关注了知识形成中的细节,才让学生的思维充盈着活力。

三、关注“学生错误”细节,课堂教学的再生资源

细节的设计与捕捉是智慧的显现。发现与关注细节,反映了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捕捉和利用细节,则体现了教师的实力和功力。例如学生在计算“432-98=432 -100-2”,学生出现上面的错误,其实是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真实想法与最自然化的理解。出现这样的错误,是教师常常会为432-98=432-100-2的错误,对学生不停灌输“加一个数时,多加的数一定要减掉,少加的数一定要继续加,减一个数时少减的数一定要继续减,多减的数要加回”。其实这样的一句话记忆起来本身就很拗口易混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加减乘除法的算理,而且计算的熟练程度也不够,会弄巧成拙错误连连。很显然这种计算的算理没有在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只凭借着自己对数的理解或模糊的记着老师强调的那几句话,只对数做了一定的修改就觉得已经运用了简便计算。学生的这种心理现象,教师因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帮助学生加深对简便计算算理的理解,利用生活经验会更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而且容易记忆。
总之,一个个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我想提高教学实效关注教学细节。从小处入手,往大作工夫,关注细节,能助收获成功!

点赞:24406 浏览:10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