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动手、动眼、动口,通过这些活动,推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产生兴趣,主动发展,让学生成为理由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动手。动手可以推动儿童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与其我们教师滔滔不绝地空洞地讲授,不如让学生们动手去亲自实践。让他们亲自动手,积极参与,才能学得更有效、扎实、深刻。如我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引导学生先摸一摸长方形教具,用小棒摆一摆,并例举日常是生活中见到的长方形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自然领悟长方形的基本特征: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我们知道,数学本身是一种实验科学。在小学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学生的操作实验。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动手,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动眼。观察是思维的触觉,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教给学生过程的策略,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要依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讲明观察的目的和要求。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可出示以下理由:(1)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2)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3)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试着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便能在观察中深思,在深思中归纳,逐步达到获得新知识的目的。
三、动口。“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动口表述自己对一类数学理由的看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学生自我探究的氛围。例如在教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要注意凑十法的运用与理解。如:教学9+5时,引导学生口述:把5分成4和1,9加1凑成10,10加4得14。又如教学退位减法时,要注意训练学生口算过程,以便他们掌握想加算减的计算策略。学生在动口的过程中,既培养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把他的解题思路清晰地展示出来。
四、动脑。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主的动脑深思,对提高他们的思维大有好处。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某发电厂每月节约用煤1.44吨,3公斤煤可以发电7.5度,每月可以发电多少度?教学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深思:(1)、先求出每公斤煤发电多少度?应该怎样列式?(2)、先求出节约的总公斤数里有几个3公斤,再求出每月可以发电多少度,应该怎样列式?(3)、先求出1度电要多少煤,再求出每月可以发电多少度,应怎样列式?你能用比例的策略解答吗?能用列方程的策略来解答吗?这样学生就能从不同角度积极地深思理由,探究出该题的多种不同的解答策略了。
总之,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内在的潜力,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更高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6684 浏览:2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