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几点关于中学物理系统教学及一些认识

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近几年国家对中小学教育提出减负的倡议,要求学校重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从这个目标出发,我们可通过运用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系统教学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并产生非常好的效果。本文主要从系统教学的基本特性、具体的设计及操作方法等几个方面对中学物理的教学模式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学;物理;系统教学
加涅的学习阶段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究其根本是一个系统的信息加工流程,包括对信息的摄取、加工、储存和反馈等一连串环节,通俗地说,就是是对知识的初步选择、理解领悟、记忆储存和课后反馈等四个过程。对于物理课程而言,必须首先明确系统教学法的基本特性,然后使课程设计围绕这四个过程,特别是中间的两个过程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对此我们提出了以系统教学为理论基础的模式——“四步三习三回忆”。

一、系统教学法的几个基本特性

首先,应将物理教学当作一个信息传输系统。一个人,从确立学习动机开始,产生学习的愿望,然后通过一定的课堂互动,付出努力以实现这个愿望,最后再对学习结果进行反馈,才构成了一整套包括掌握理论知识、形成实践技能和发展综合能力在内的体系。这是一个普遍性规律,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应当遵循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看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系统,从开始到结束,每一阶段都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安排相应的外部教学情境,以客观进度为依据,从真正意义上支持他们开展每一阶段的学习。
其次,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只有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才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并且做到有效落实,反馈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相应产生明确目的,随着教师的指挥棒起舞。
其三,应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在一场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关键因素,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整体内容及各方面的内在联系,使其知识逐渐系统化,才能不断完善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其思维模式具有大局观和整体观。
其四,应及时唤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忆。通过在每一节课上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知识,最好这些回忆与该课堂所授知识有一定关联。因为从心理学上说,记忆的最有效方法是缩短记忆周期,做到即时记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到新知识的短短时间内对知识产生较深印象,较快掌握到新知识。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反复运用随堂记忆法,唤醒学生的回忆,令其学习更为轻松。

二、系统教学法的具体操作与设计

首先,要从教师着手,对物理教材进行认真、全面的分析。不少教师对教材未能进行系统分析,上课一般只会照本宣科,原原本本按书上内容宣讲,当然把握不了知识的本质所在,抓不住教材的重点,这是教学效果较差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只有纳源于:论文www.808so.com
入到整体知识体系里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加以分析研究,其内容与延伸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在分析过程中,首先应当认识物理学科的总体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阶段性作用,不仅要认识知识点在整个物理教材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结构,还应扩展到其与别的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有意识地灌输系统教学的思想。不间断地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形成系统化知识。把每项物理知识都纳入到同一个系统中,使学生头脑中存储的知识以系统形式存在,这样一来,他们对这种知识的理解必然具备一定的深度,能有效地掌握其本质、适用条件及与相关知识点甚至其它学科之间的的联系和区别。经过系统化思维的培育,知识点就不再是一个个机械记忆的孤立部分,而是构成为条理化的知识系统.知识系统一者利于记忆储存,较长时间不被遗忘,二者利于准确、快捷地提取转移信息,三者不同知识间形成了有机联系的网络,在解决某项问题时,能迅速地引发联想,组成—整套相互关联的知识群,有利于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理清牛顿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三者关系时,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也即解决力的作用与物体运动状态两者之间的变化关系,然后总结出三种方法,一为力的瞬时作用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二为力的空间累积效果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三为力的时间累积效果和物体动量变化的关系。三种方法,三个不同角度,最后殊途同归,获得对应力学研究的系统知识结构。
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主动思考不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I=U/R,当电压一定,如果电阻增大,则电流强度变小,当电阻一定,如果电压越强则电流越大。那为什么变换一下公式R=U/I所得出的结论“导体电阻与其电压成正比,与其电流成反比”却成错误的了呢?激发学生去思考,则会发现,原来公式R=U/I是通过比值大小来反映导体电阻,这个公式只是导体电阻的定义式,并非是决定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经常引导学生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帮助学生养成知识体系的整体思维、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开头是初步选择阶段。要求教师提前拟好学生的自学提纲,使学生明白一节课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和要求,至少对即将要讲授的教材内容有所注意,才能下意识地选择运用视听能力定向感知并获取知识,获得感性认识。
但这样还远远不够,因为此时学生对内容无法真正理解,所以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重点讲解,澄清一些比较模糊的观念,有针对性地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对重点概念和一般规律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个时候应纵横结合,不仅要纵向串讲教材的重点、难点,还要横向串讲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和理解教材内容。
理解领会是获取知识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中间环节,但要做到真正化为长期记忆,必须尽快进入整理吸收和记忆贮存阶段。通过运用各种工具针对遗忘规律,指导学生与遗忘作斗争,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并及时指出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时最常犯的错误并找出原因,之后提供安静环境,让学生默记。
最后是练习巩固、作业反馈阶段。结合课程内容,教师出题,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作业结果,立即矫正和辅导,达到强化知识的效果。
总的说来,教师应站在一定的高度,亲自示范,把相关物理知识和物理概念规律加以系统化的概括、梳理,建立物理知识的网络结构,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提倡启发式教学,使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并且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建立适合自身的记忆系统,反复实践,让知识系统化,最终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龙辉.中学物理系统法教学尝试[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3)
高锦利.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系统教学法[J].青少年日记,2012(3)
[3] 赖国柱.浅淡中学物理的系统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8)

点赞:14533 浏览:59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