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重要性

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具备了良好的审美能力,中学生的中创新精神就可以开发,创新能力就可以发挥效果,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推动,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制约,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美的具体、鲜明的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元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乏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的作用。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途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一代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南省禹州市实验学校)

点赞:23505 浏览:107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