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化管理在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应用

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从2000年开始,我国深入开展卫生经济体制改革,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是卫生体制改革中一项重要内容。10多年来,后勤服务社会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有不少难点需要攻克,例如锅炉、空调、氧气站、吸引、高压配信息化管理在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应用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电,以及水、电、通讯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上海的各医院作为较早开展后勤服务社会化工作的医疗卫生单位,目前也到了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和调整管理体系的重要关口。
上海医院后勤管理目前状况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于2013年对25家市级医院后勤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后勤服务社会化内容
通过10多年的改革,绿化、餐饮、保洁、运送、保安、被服洗涤、电梯操作等工作的社会化服务程度较高,而医院的动力设备、水、电、通讯等维护保障工作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如图1所示。
后勤服务人员
25家医院在编后勤人员1708人,其中水、电、气设备运转和维护在编人员561人,非在编人员478人,这些人员占医院的编制已经从改革前的15%~19%下降到3%~5%。
后勤服务中动力设备的外包模式
除在2012年底投入运转的瑞金北院、华山北院、仁济南院和六院东院实行社会化外包以外,其他医院均没有全部实行社会化,多种外包模式并存,以自行维护、部份单项外包+自行维护管理模式为主,且社会化外包不到40%。
上海医院后勤管理存在的理由
后勤服务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
在25家市级医院后勤服务人员中,仅13.7%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现有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整体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跟不上目前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
*后勤服务人员年龄老化
在被调查的后勤服务人员中,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1.6岁,而且82.17%在45岁以上,大部份人员将在今后5年内逐步退休,医院将面对人员短缺的理由。
*现行服务模式传统单一
在动力设备维护和管理上,现有后勤服务人员大都还是以长期以来的巡视、手工抄表等为主,以传统经验、粗放的方式为主,且仅仅停留在维护上,缺乏预见性。此外,随着人员年龄的老化,工作的责任心、主动性、更新知识的可能性均严重弱化。
后勤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
现有后勤管理人员多是卫生专业出身,主要为卫生管理、医疗、护理等,很少有机电、设备、物流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出身的人员,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理由。
信息化管理在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应用
进一步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是大势所趋,目前已经进入到最后的攻坚阶段,尤其是涉及医院正常安全运转的动力设备维护方面。面对后勤保障人员年龄和知识的老化以及后勤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等实际情况,应尽快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后勤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后勤管理的技术水平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经过近5年的实践,通过建设市级医院后勤智能化管理平台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后勤管理策略,在试点上初步实现了后勤管理静态和动态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信息传输和上报、远程监控、事故预警和报送等,为后勤管理在内容和模式上的进一步深化打下了基础,通过平台转变了传统的、粗放的、经验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实现后勤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
构建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新型模式
通过基于信息化的后勤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还可以实现集约化、专业化、区域化管理的新型管理和服务模式。一个大小合适的区域内的若干个医院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动力设备运转的动态监控、统一维护和管理,通过后勤智能化平台来实现人力物力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和调度,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人员老化和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理由,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促使相关企业更多关注医疗行业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济性,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
充分发挥办医主体在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中的作用
医院的管理模式十分复杂,其中在人事、预算、资产、科研教学等管理上模式多样,而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作为上海市政府在市级医院“管办分离”中确立的办医主体,可以在区域性中心的中平台上实现大平台的统一管理。
不断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医院不仅要配备专业对口的专业人员,更要在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上提供支持,随着技术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后勤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更显迫切,需建设一支具有现代知识结构、能适应当前现代化后勤管理需要的人员队伍,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智能化管理平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4992 浏览:1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