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中情感培育与渗透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是打开人的心灵的一把金钥匙。“教贵情浓”,语文课程只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他们在成长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实,才会有产生伟大情感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的培育;潜能
1002-7661(2012)16-089-02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充斥着浓厚的工具色彩,它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实施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受到了教育者们普遍的重视。然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的培养却被排挤到了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的交叉、边缘地带,常被语文教学工作者忽略。这种评价标准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对语文学科严重的情感流失和语文教学的苍白无力。语文不仅变得难学,而且单调乏味,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偏差,一种失误。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情感、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情感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为起着调节和支配的作用。”这些论述,都说明了情感的作用。“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笔者认为,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生活化,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人生价值观,让学生在美好情感中学习语文,感受生活,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崇高的情感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应纳入到语文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中来。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那么如何使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统

一、进一步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呢?

一、情感朗读,激起情感的涟漪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一个动人的故事更富有魅力;使一篇雄辩的议论文更具有说服力。阅读通过视觉来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或意境,而朗读则调动学生听说的审美功能,使作品中遣词造句妥帖流畅、高雅平实、含蓄明快、凝炼奇巧,诉诸听说,让学生直接受到情感的感染。
1、教师示范读,听中生情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抒情性较强,教师加强朗读指导,特别是通过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学生就能很好地领略文章中反映的情感美,从而自然引起审美情感,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趣味。
如朱自清的《背影》,写出了父子间的挚爱。曾有一位老师,采用一贯的老教法——逐段逐层的讲解分析,希望让学生能体会其中的父子情深。结果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只注重了父亲过铁道、攀月台时那种笨拙可笑的样子,一生竟笑起来说:“这个父亲怎么这么傻的。”而另一教者,同样教这精彩的一段,他先用平和素淡的语调读出作者的心底蕴藏的奔涌的感情,让学生边听边想像那幅画面,随后点拨其中重要的动词,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品味,在这平实质朴的文字中,学生感受到了父爱的温暖与伟大,似乎看到了一位慈祥的父亲的伟大的背影。这个背影也许也幻化为了他们的父亲的身影,人间真情无需教者多言。
2、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
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体味和揣摩出课文内在意蕴。正如米作仁先生所指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通过深情朗读,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便可以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升华。鲁迅小说《社戏》中有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学生可在念上半句中,深深地吸一口气,加上联想,文中“我”陶醉在朦胧月色的好心情随之而出,温馨的春夜的意境也自然展现。
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激起学生的情趣,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二、创设情境,掀起情感的浪花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呢?笔者认为可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把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滕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及人的精神世界”。以情动情,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课文内含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也只有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才能使学生乐读、好读、善读。
如冰心的小诗《纸船》,笔者在教授时,先播放《沉思曲》,让学生自由读,渲染感情氛围,再配乐范读,最后让学生试着配乐朗读,并进行朗读比赛,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在和谐、低沉;使人略有所思的钢琴曲中,学生已能读出冰心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又如《安塞腰鼓》一课,如果没有亲眼见过,亲耳听过,是无法体会那“原始生命”的厚重的。笔者首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忘情的狂舞,亲耳感受沸腾的鼓声,学生被带到了那时、那地,感受了“那么一股劲”,激起朗读的热情,再配以朗读指导,学生在自己荡漾的朗朗读声中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热烈与激荡,透过文字,感情到生命和力量的喷薄。
1、要求学生入“境”,教师首先要入“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审美教育作用,主要在于文摘自:毕业论文选题www.808so.com
学能把从生活当中所体验的情感传达出来,以感染、影响读者。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文字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感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语文教学中情感的纽带,首先应由教师抛向学生。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深入钻研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教师自己先要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情不动则辞难发。纵然言于声也非出于心,不是伪饰,就是矫情。能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一堂课的开场白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富有美感的“开场白”或引起悬念,或拨动情弦,或无疑处设疑。用这些方法激起学生好奇的涟漪,荡起想象的浪花,使学生很快进入研究思考问题的境界。这种开场白的效果犹如“春色满园关不住”的“一支红杏”,让学生在内容展现前先感到生机勃勃的“春天”。从心理上讲,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产生一种新鲜好奇感,教师可以利用这种觉悟,精心设计开场白,以便使下面的整个教学进程左右逢源,水到渠成。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刑场上的婚礼》一文时,首先让学生看一段举行婚礼的录像,再看一场刑场毙人的录像。然后他动情地说:“刑场是宣告生命结束的地方,而婚礼是象征新生命诞生的的活动。本来这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讲到这里,这位老师的语调越发慷慨激昂:“然而,员周文雍、陈铁军烈士,把刑场当作举行婚礼的天堂!这是一种气吞山河的伟大创举!这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的壮举!更是一种亘古未有的壮举!这充分体现了员视死如归的刚强不屈!更体现了员坚持正义、藐视敌人的浩然正气”!这样精心设计的导入语,无疑能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
当然,在语文课堂上,只有一个富有深情的导语设计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调控课堂情绪氛围,才有可能使学生随课文的情境变化而或喜或怒,或哀或愤,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2、着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等各种手段创设生活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摘自:学年论文www.808so.com
新奇有趣,情绪高涨;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理解词句;能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在认知、教育、发展等诸方面的任务,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如果以通常的微观研究、探幽索微的方式去组织教学,便会将这篇美文讲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失去欣赏的美学价值。有位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这样的教法:在学生预习全文后,挂上一幅“荷塘月”,让学生通过画面联想到荷塘上的美景;再让学生关上课本,听课文朗诵带,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打开想象的翅膀,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流水般的月色,若有似无的荷香,那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舞女衣裙般的叶子,那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还有弯弯杨柳的倩影都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美好的印象,使学生充分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从中获取了深刻的、愉快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比较起来,在对学生进行情趣与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与生活气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地加以利用和发挥。不必牵强附会也不用一味地灌输,在自然而又生动、有趣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情感的培养和教育。语文教学应当突出体现这一优势,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阅读表达释放情感的精华

情感的释放,一是体现在阅读上。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中阐述:“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孤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位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块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地多的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章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阅读是作家与读者间的交流,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作品本身,还包括读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对它的增补、丰富和创造。“说不尽的阿Q”,就体现了读者的创造与创新。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形成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人格。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作品中析意境、人物等有不同的看法是常见现象,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阅读过程中读者创造性极为重要,我们就应该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开放与创新的空间,给他们讨论、辨论及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能力。
情感的释放的另一方面,体现在表达上。把情感调动引入作文教学,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做人、作文的综合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围绕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调动的原则是培养积极的情感,摒除消极的意识,只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情感的积存,学生就能写出血肉丰满的文章来。
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后,我利用学生正处于情感波峰的机会,安排他们即兴讲演。一名农村同学描述他父亲的三次弯腰的背影:童年骑在父亲弯曲的背上,感受到父爱如山;母亲去逝时,望着父亲挖煤弯曲的背影,感受到生活的负重;上高中时,看到父亲渐渐衰老而弯曲的背影,感受到辛酸楚痛。讲到心酸处,同学们无不动容。课后我以《父亲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结果很多同学都写得深情并茂、感人泪下。由此可见,这一质朴而浓厚的感情不仅感染了每一个人,也将永远铭记在那个孩子的内心深处,并化为发奋读书、报答父亲、执着追求的巨大动力。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是打开人的心灵的一把金钥匙。“教贵情浓”,语文课程只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他们在成长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实,才会有产生伟大情感的基础。可以相信,当我们的语文课上到处都有情感的绿洲时,学生们的情感发育必将也是果实累累,而同学们上语文课的兴趣也必然会长盛不衰。我们期待着语文课程评价在这一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点赞:9189 浏览:3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