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巨大变革,如何走进新课标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实施新课标,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且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实现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成为新课标下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向。本文通过笔者多年的切身教学实践及对新课程的全新认识与理解,就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探究性学习体验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机遇与挑战并存。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还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是以被动式接受性学习为主,还是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是基于“定论”、“事实”的传统的学习方式,还是批判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这是新旧教育理念的分水岭。
改革就是变革,在变中求新,在变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新课标改革将带来教学重心的转移,即由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师,都将在这场改革面前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走进新课程呢?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为主导

教育理念的变化,必将带来教学重心的转移,即由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还是选择教学方法,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同时,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共性,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着力解决学生学习语文的独特性、创造性和教师要求的规范性、划一性之间的矛盾。即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的看法,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多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就是必须引导学生与作者“共同生活”,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深切。理解与表达是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化理解、个性化表达和过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源于:大专毕业论文www.808so.com
本,重在悟情、传情,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
因此我在进行语文教学中,先主张让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主学习,自主提问,以学定教、以思促学。如在上《麻雀》第二课时,创设大慢慢逼近可爱的小麻雀的情景,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说:“小麻雀会怎么样了?”“有谁会来拯救它?”“结果如何?”……我让学生充分读课文,读他们最想知道的部分,而后告诉我“读懂了什么”,结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母爱”的高尚、无私、伟大,与此同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在讲到“慢慢后退”时,学生动情了,我被感染了。“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学生的思想似水在流,似火花在迸射。有的说:“呀,,你不是很凶吗?上呀!有本事的上去拼一拼,怎么往后退?看来,你还有良心发现。”“麻雀呀麻雀,你真的太伟大了!你的举动使我想起了我的妈妈,她对我也是这样的,在危难之时,总会挺身而出,来保护我……”“小麻雀呀,你真是太幸福了,你有一位好妈妈,你应该感到骄傲、自豪。再说,你不好好在家呆着,跑出来干什么?妈妈险些送了命……”学生的“心”被打动了,他们个性化的精彩发言使我惊奇、惊叹!

二、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就要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沉闷呆板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以往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让每个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全员参与和主动参与,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为目标,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3]
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从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每个学生都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他们有能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理解和解释。他们还具有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进行自行研究的能力。开展探究性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知识。[4]
关注儿童的探索意识和参与精神,并以儿童的思想和观点为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矛盾的主要突破口。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进而引发儿童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
例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课前笔者安排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和进行预习,利用问题来调动全员学生的主动参与。经过这一环节后,学生在课堂上纷纷提出了问题,如:“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的呢?”“课题叫《太阳》,为什么还用那么多文字写它与人类的关系呢?”……围绕一个个问题,我并不急于解答,而是抓住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前后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谈论。在彼此的交流中,课堂学习气氛达到了。接着,教师又让组内同学分别讲解“水循环”、“煤炭的形成”、“风的形成”的内容,可以说,每个学生在课题小组中都担当了一部分研究的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他们对太阳产生的兴趣更浓厚了。在组内,一些知识面较广的同学纷纷抢着把自己知道的有关太阳的知识告诉大家,例如:太阳风是怎样形成、什么是太阳黑子等等。这样一来,有些落后的同学,不但没走神,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和氛围中学习到了教材的知识,同时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要求。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同时也让学生有了个性发挥的空间和舞台。

三、在教学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交流中,“体验”是个高频用词和重要理念,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与认知发展相伴相随的情感体验,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体验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亲历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学生必须亲历亲为。情感体验与语文学习过程如影相随。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通款曲,与文本中的人物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808so.com
同悲欢,产生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陶冶;二是个人性。“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伴随语文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一种主体行为。在体验中,学生把自己摆进去。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所经历的时代,而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当然,情感体验不是凭空进行或只在情感活动中进行,而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二纬中进行,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情感体验有情感的纬度,又有了认知的参与。感悟、思考、理解后的体验才能深刻。宣传心理学中“建议综合运用诉诸感性和诉诸理性的两种方式”,值得语文教学借鉴。比如,一堂课的开头动之以情,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并使他们全部心理、生理活跃化,这时合乎逻辑地逐一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这样学生随着感悟、理解等认知的发展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会逐步深入。
当然,想让“体验”式教学真正深入提升,平时的教学工作的中就应该重视“语言积累、语感培养”这个问题。积累语言对学好语文十分重要,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做“奠基”,那么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就缺乏“后劲”,于是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对策:
阅读积累。班内组织成立图书角,设图书箱,每人一本积累本,美其名曰“采蜜本”、“百宝箱”等。每天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读课外书籍,把喜欢的语句、段落摘抄下来,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诵读积累。这是儿童积累语言的主要方法,儿童正处于储存语言最佳时期,多背诵一些好的文章,有利于培养记忆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背诵的指导,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加大检查力度,不仅要求背诵课文,还要求学生背诵课外书上表达真情实感的句段,达到熟读或背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极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信心去探索,去总结,去完善!
参考文献:
《成也师 败也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走进新课标》杨再隋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报》 2003年9月11日第8版
《浅谈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 张海琴 如皋市江安镇中心初中 《新校园》2003年第3期
[3]《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 姜柳华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02期)
[4] 《阅读教学中自主参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林光辉 《陕西教育(教学版)》2009年第Z2期

点赞:30463 浏览:14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