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谣言传播

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注:【本文是江西省新余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谣言的传播研究——以新余学院为例”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4YGZ013】
摘 要: 网络谣言对网络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大学生是网络的最广泛受众群体,更易受到不良影响,应引起重视、思考。在微博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的媒体环境下,各高校也不同程度地面对着网络谣言的影响。本文在调查研究网络谣言在高校的目前状况的基础之上,分析高校网络谣言成因,提出了网络谣言在高校传播的应策略略研究
关键词: 网络谣言;高校
作者简介:周怡(1982-),女,江西宜春人,新余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1

一、网络谣言在高校的目前状况

在微博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的媒体环境下,各高校也不同程度地面对着网络谣言的影响。一些网络谣言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念模糊、人际关系疏远等后果。网络谣言一方面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相关工作,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下面,我们来对高校网络谣言目前状况进行概述———基于新余学院大学生的实证分析。
本次调研活动均为新余学院大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途径收集资料。本次调研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回收率96%。其中大学生男女比例接近1:1,抽样覆盖文史类、理工类学科。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分开阐述本次调研的基本情况。
1、高校网络谣言频发性高。 最近,本课题组以我市100位大学生为对象做了一份调研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大学生在对待网络谣言还是比较理性的。但是,不容否认,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运用网络,轻信传言,以讹传讹。比如‘无责任转发’的行为,即当他们收到了一条比较骇人听闻的消息或收到别人的“是中国人就看,有良心就转”等信息转发要求时,不假思索,立马就转发,而没有意识到,如果这条信息是谣言,转发就等于传播谣言。 35%的大学生经常从网络上获取谣言,不经常从网络上获取谣言的学生占调研总人数的50%。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不经常获取网络谣言的大学生人数占多数,但经过深入的调查发现,不经常从网络上获取谣言是因为不能及时有效地分辨,才自认为自己不经常获取。在调研中发现,有15%的大学生不能或者很难分辨出网络谣言。可见,大多数大学生经常在网上获取网络谣言,校园网络谣言频发性高。
2、传播渠道多、速度快。通过调研发现,有20%的大学生通过门户网站(如搜狐、新浪、网易等)获取信息;通过微博(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获取信息的学生有18人,占调研总人数的18%;通过社区网站(如猫扑、天涯、豆瓣等)获取信息的学生有7人,占调研总人数的7%;通过即时聊天工具社交平台(如、飞信等) 获取信息的学生有30人,占调研总人数的30%。由此可见,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不仅有门户网站,还可利用、飞信、手机短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这些网站和即时通讯工具传播信息具有迅速、及时、简易等特点,又加之“网络谣言”参杂着浓厚的个人感彩,使网络谣言在大学生中极易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和复制,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二、高校网络谣言成因

1、高校网络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温床——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网络道德有所欠缺
为什么会有一部分大学生容易信谣、传谣和造谣呢?这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有很大关系。当今社会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矛盾十分突出,社会理由层出不穷,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不可避开地会受到冲击。同时正处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征的影响使他们一方面自我意识强烈,富有创新意识,有着强烈的表达和心理:另一方面又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正确的是非分辨能力,往往会陷入迷茫、困惑和焦虑之中。因此,大学生网络谣言理由泛滥的主观理由是大学生群体的心理不成熟及网络道德失范。大学生心理不成熟表现在其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善,易受暗示,有强烈从众倾向。社会和学校家庭缺乏对其进行网络道德安全教育,因此往往被认为传播网络谣言并不被认为是违反道德法律的举动,因此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更是助长了网络谣言的盛行。[1]
2、高校网络谣言形成与传播的保护伞——网络虚拟匿名性,高校网络安全意识缺乏网络作为开放的网状传播系统,传播主体多元,传播路径丰富,低门槛、匿名性等特性往往缺少像传统媒体一样的“把关人”,信息的流动相对自由随意。虚拟性和匿名性让大学生以无节制地在网络世界活动,导致网络谣言广泛传播。

三、网络谣言在高校传播的应策略略研究

1 、完善立法是遏制网络谣言传播的根本之所在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让造谣传谣者付出相应的代价。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订了专门针对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如美国制定了100多项相关法律、法规,将网络世界与真实世界一样进行管控;新加坡设立了专门的媒体发展管理局,严重的网络造谣者甚至被判。
2、建立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核心之所在
高校大学生主要生活环境是校园,因此建立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从源头上面防治网络谣言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打造一支有着良好媒介素养的教师队伍。其次,高校应加大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推进大学生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开展网络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自觉抵制网络谣言。
参考文献:
[1]李宗桂: 网络时代谣言传播的特点及其危害,社会,2010(278).
[2]楼旭东.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J].今传媒,2012(7).

点赞:18672 浏览:8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