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流变 孝文化流变学年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的孝文化,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方面起到了起始和基础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孝文化在每个时代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特点。本文着重分析孝文化的流变及其特质,旨在探究其在当今社会中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孝文化;流变;价值;重构
: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90-02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中,孝居其首。《说文解字》释:“孝,善事父母者。”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

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古代流变

《周书·谥法》言:“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南宋之后,《孝经》被列为《十三经》之一,由唐玄宗李隆基为之作注。中国传统的书籍目录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居首,而《十三经》更是其精粹者。《孝经》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正义言:“夫孝,德行之根本也。释‘先王有至德要道’。谓至德要道,元出于孝,孝之为本也。云‘教之所由生也’者,此释‘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谓王教由德而生也。孝道深广,非立可终,故使‘复坐,吾语汝’也。”
孝文化在历代的发展演进中,呈现出不同的内涵。
汉代对孝文化的发展和弘扬高度重视,自汉起确立“举孝廉”制,取用“以孝治天下”的政策。以孝为本,成为任命官员的标准。汉朝除汉高帝和汉光武帝外,所有皇帝谥号前都有“孝”字,意欲强调孝治天下,如刘恒的谥号“汉文帝”也可作“孝文皇帝”或“孝文帝”。而后有孝景皇帝、孝武皇帝、孝昭皇帝、孝宣皇帝、孝元皇帝等。汉代对孝者有丰厚的奖赏制度。《后汉书·江革传》载“元和中,天子思革至行,源于:党校毕业论文www.808so.com
制诏齐相曰:‘谏议大夫江革,前以病归,今起居如何?’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国家每惟志士,未尝不及革。县以见谷千斛赐‘巨孝’,常以八月长吏存问,致羊酒,以终厥身,如有不幸,祠以中牢。”由此可见,孝文化在汉代备受统治阶级的青睐,孝文化对于汉代的人才举荐和安稳社会的维持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魏晋时期,玄学之风大盛,儒家学派的影响相对减弱。此时统治者仍标举以孝治天下。太始四年,武帝诏“士庶有好学笃信道,孝悌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说道:“(魏晋)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位,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然而,魏晋时代的统治者多通过政治权谋对孝文化进行纾解和诠释,个中虚伪性自为士族所不齿。如《宋书·孝义传》:“汉世士务治身,故忠孝成俗,至采乘轩服冕,非此莫由。晋、宋以来,风衰义缺,刻身厉行,事薄膏腴。”时名士抛却了统治者的虚伪布道,追求真挚性情的坦露。《晋书·阮籍传》载“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着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正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北朝推崇儒学,讲求治经,重视礼教。《北史·儒林传序》概括为:“大抵南北所谓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考其终始,要其会归,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可见经学方面,南人尚玄学而北人重儒术。罗宗强先生指出:“自十六国以迄北周,始终没有存在玄学风气,既没有玄谈的圈子,也没有以玄谈为高洁、为风流高雅的舆论。”
隋唐之时,孝文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首先,当权者对于权力的争夺,致使父子、兄弟之间相互倾轧,对于孝道的教说恐避之而不及。其次,儒释道三家杂糅并峙,儒道较之当时相对得势的道家和佛教,呈现出薄弱之态。宋代的孝文化直接关系到明清时期对于孝的认识,昭示着明清时代的“愚忠”“愚孝”。这种扭曲的发展,致使孝文化渐趋于极端,以致无视人性,悖逆自然。
二、现展
二十世纪初期,农业社会体制土崩瓦解,传统孝文化所依赖的基础也不复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际,文化先驱们开始质疑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中曾说:“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饰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当然,在这场以“打倒孔家店”为名义的运动中也包含了对传统孝文化的批判。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人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的主体,支撑中国封建社会,使之得以存在并延续。这些思想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宣扬,深筑于国民性之中。陈独秀等人从西方学来了主张自主人格和自由平等的近代思想,较为深刻地揭示了孔学与专制的联系及其对近代化的危害。

三、现实价值

时至今日,我国已向老龄化迈进。五四之后,传统道德观受到巨大的冲击,致使孝文化逐渐为人们所淡忘。这也表明提倡孝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与其价值。当下需要对孝文化重新认识与建构。孝文化在中国延绵千余年,经过统治者的推崇与历代文人的改造,成为国人最高的行为准则。由于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的被极端化的因素而受到思想家的批判,但其中的合理内核至今仍然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精神。因此,在当代社会,批判地继承传统孝文化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孝文化与礼文化紧密联系,是传统社会道德建构的基石。“礼所以决嫌疑,定犹豫,别同异,明是非者也。非从天下,非从地出,人情而已矣。人道所先,在乎敦睦九族,九族敦睦,由乎亲亲,以近及远。”礼均以孝文化为灵魂,从亲亲孝道到祭祀、婚礼、丧葬的礼文化,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建构。例如西周五礼之一嘉礼,是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在唐代对于侍奉父母有详细明确的规定。如“父母有过,下气怡气,柔声以谏,谏若不如,起敬起孝,说则复谏。”唐代的侍亲礼仪从衣食住行到坐立行走,从财物处置到晨省昏定等各个方面对孝的具体行为进行规定,力图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传统孝文化是一种具备扩展性以及开放性的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国传统始于家庭而延伸向整个社会。孝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是人自幼就有的一种朴素感情。孝作为人们处理家庭关系的准则,有利于家庭和睦。由爱家到爱社会,孝文化有助于养成和谐的社会氛围,世界也就少了许多冲突与纷争,实现和平与和谐。

四、重构与推广

对于当下孝文化的重构与推广,大致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一)从教育抓起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推广普及孝文化最基础最有效的方式。现代社会中,由于独生子女逐渐增多,父母倾其所有的宠爱使得孩子在成长中责任感教育缺失或者不足。学校应当利用“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强化学生的亲情观念与孝道思想。全面开展各项关于孝文化的活动,尽力营造出一种孝文化的风尚。对《礼记》、《三字经》、《弟子规》等古籍中的孝文化予以重视与教导,将孝道文化教育纳入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之中。

(二)社会舆论的引导与宣传

刘建明在《基础舆论学》中指出,“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努力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舆论环境,是推进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注重对孝文化的传播与肯定,是促进新时期孝文化推广的重要手段。

(三)完善养老保险制

我国养老金分为两类: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二者实行的不同制度,被舆论广泛称为养老“双轨制”。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有助于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提升其物质水平也是促进孝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6.
唐·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古籍,1978:229.
[3]唐·李延寿.北史[M].中华书局,1974:2709.
[4]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中华书局,1996:432.
[5]唐·李隆基,宋·邢昺疏.孝经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

点赞:25401 浏览:117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