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依托依托语言魅力,体验情感境界站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如何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完成由阅读教学向人生教育的升华?一是运用语言环境,体验情感境界;二是品词析句,感悟情感内涵。以此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

一、发挥语文教学的最大魅力:“情”和“美”。

【关键词】语言环境;品词析句;情感
语文教学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情”和“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营造情感氛围和审美空间,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获得审美体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是语文学科情感目标的重要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桥》这篇课文,从内容上看,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文章,塑造了一个无私无畏、有情有义、一心为民的老支书形象。从表现形式上看,课文语言简练,篇幅短小。有的两个字就是一句话,有的一句话就成一个段。作者对环境、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都非常生动。文章的结构安排更是巧妙,在结尾处才揭示出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它所承载的人文思想寓于语言之中,在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深情朗读、品词析句、交流讨论、练习写话,带领学生在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上走了一个来回,较好地依托语言,达成情感目标,实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那么,教学《桥》一文,笔者又是怎样引导学生透过文本顺利地“入境”、“明象”、“体情”、“会意”,达到领悟情感内涵的呢?下面谈谈个人体会。
1运用语言环境,体验情感境界
1.1走进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情景:课文中故事所发生的背景是洪灾,有多处描写洪水的语句,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课堂一开始,笔者让学生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相关内容,然后让他们反复朗读。学生通过咀嚼这些环境描写的语句,体会到了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来势凶猛的洪水,也体会到了当时危急的状况,还领略到了课文语言的简洁。
1.2聚焦老汉,体会党员的大山形象:文中多处描写自然环境的险恶,为下文感受人物形象做了铺垫。在课堂上,笔者接着又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同学们,现在的情景是洪水势不可挡、村民们惊慌失措,在这危难时刻有一个人出现了。谁?”“老汉。”“让我们走进老汉,自由读读这几句话: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一阵朗朗书声过后,笔者顺势启发:“读了这几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老汉像一座山。”“在这危难时刻,老汉又下了一道什么命令?”“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好一句‘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前面?”“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体现了老汉党员的大山形象。”
1.3抓住冲突,理解老汉的无私奉献:《桥》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很难被文本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因此,笔者采用自主探究法,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感悟老汉面对党责与父爱这一冲突的选择,从而理解老汉的无私奉献。老汉在人群中揪出自己的儿子这一举动,让人意外,更令人震惊,老汉的一揪一吼一推,是文本中情感理解的难点。教学这一步骤时,笔者先引导学生默读最后几个自然段,启发学生注意老汉的言行,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然后抛出问题:“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他这一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哪里?老汉犹豫了吗?这就意味着什么?”通过回答问题,学生了解到老汉是个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的好书记,正因为他有这种品质,才会受到当地村民们的爱戴。学生联系上下文读,在读中思考、讨论,真正做到了理解课文,继而能感情朗读。在一次次不同层次的朗读中,学生一次又一次地经历着不同的情感体验,老汉像一座“山”的形象也在不断地清晰高大起来。
2品词析句,感悟情感内涵
2.1走进文本,初步感悟:语文的阅读教学必须整体切入,万不可整体还没把握好,就把课文内容“咬”得支离破碎去让学生进行感悟,这样的感悟,只能停留在文本表面。在教学《桥》第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读通了课文,对文中易错的字词进行正音后,再引导学生对故事的脉络进行了梳理,使他们对全文有了整体的把握,清晰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学生对文本有个初步的感悟,为后面人物主题的感悟搭建了平台。因为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只有走进文本,才能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全方位地把内容感悟到位。
2.2深掘文本,深入感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文本,具有供人想象驰骋的知识空间。而小学生想象力极其丰富,阅读文本后,他们总会牵挂着文中的事情,惦记着文中的人物。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文本阅读后,引导追究,启发想象,延伸文本,可让学生在情节延伸内容的拓展中,加深对文本内涵和情感的感悟。在教学本文时,
笔者在完成“品读言行,感悟英雄”这一过程后,紧扣文本的特点,设计“抒写真情,缅怀英雄”这一程序,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学生用朴实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这也是对文本语言内涵的感悟。可见,通过对文本的再读处理,可激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陷入文本的情感中产生共鸣,逐步深入并丰富自己的感悟。
2.3拓展文本,升华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过程就是要用丰富的感悟作为支撑,脱离这个前提,任何的对话过程都显得苍白无力。要真正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808so.com
实现这个过程,教师必须深掘文本,通过精当而动情的语言让学生进行多元对话,使学生的感悟重新组合,并超越自我,从而完成由阅读教学推向人生教育的升华。在教学即将结束时,笔者设计了“回归课题,拓展内涵,升华感悟”这一环节:“小河上那座窄窄的木桥被洪水冲毁了,可一座崭新的桥却从此而生,并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让我们回到课题,读一读这座崭新的桥,并为这座桥取个名吧。”由此,学生不仅读懂了“桥”的义,更读懂了“桥”的情。
如果说语文课堂是一幅画,那么学生有效的感悟就是这幅画上最斑斓的色彩。教师只要本着一份为学生终身发展而努力的心,依托文本这一有利资源,就一定能够勾勒出更为美好生动的图案!

点赞:29158 浏览:13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