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加法“加法”技艺在《围城》文化词汇翻译中使用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使得在汉语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808so.com
中不言而喻的东西到翻译成英语之后变得难以理解。本文借用奈达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和分类,通过具体实例讨论“加法”技巧在《围城》文化词汇翻译中的巧妙应用,以期对翻译学习有所启发。
关键词:加法 文化词汇 翻译
一、引言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一部”,展现了20世纪前半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土壤中孽生出来的畸形知识分子群,揭露了造成这类人沉沦的社会原因。小说涉及到了文化的方方面面,溶入了许多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语,它们构成了小说的一大特色。
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丰富内涵,想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应从文化开始。英国人类学家泰勒(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Bassnett Susan)曾把语言比喻成文化有机体的心。她说:“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它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
为了达到“有效翻译”的目的,文化词汇的翻译往往需要采用编译的办法,不求形式对应,只求语言在深层次的对应。其中一个重要的技巧是“加法”,即运用加注的方式对相关内容加以必要的说明和解释,或将相关背景信息自然地融合到译文中,或者进行适当的逻辑性连缀,更多地考虑目标语言即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读者获取信息的感受(郭辉,2012)。在珍妮·凯利(Kelly Jeanne)和茅国权(Mao Nathan K)合译的《围城》中多次在文化词汇翻译上进行了加法运算。

二、“加法”技巧在《围城》文化词汇翻译中的应用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把文化词汇分为以下五类:生态文化(ecological culture),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e),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语言文化(linguistic culture)。下面将从这五方面对《围成》中的文化词汇一一进行讨论。

(一)在生态文化词汇中的应用

生态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地名等等。在《围城》中出现了大量的生态文化词汇,如:“秋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寻花问柳”“另生枝节”“拖泥带水”“冷若冰霜”“捕风捉影”“三伏”等等。下面通过具体例子看译者是如何运用“加法”技巧来尽心翻译的。
(1)原文:这是七月下旬,合中国旧历的三伏,一年最热的时候。
译文:It was toward the end of July, equivalent to the “san-fu” period of the lunar calendar—the hottest days of the year.
“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而在英美等国,7、8月份的天气与中国完全不同。为了适应译语文化,使异域文化读者能很好地理解“三伏”,译者将“三伏”译为“sanfu”,并在破折号后加上“the hottest days of a year”,将文化信息自然地加入翻译中,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又让外国读者看得明白。

(二)在物质文化词汇中的应用

物质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经济生活和日用物品、生产工具和设施以及科学技术等等的条件。不同的生活习惯必定会产生不同的物质产品。《围城》中有很多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物质文化词语,如:旗袍、、砚台、花烛、盘缠、仁丹、万金油、四喜肉等等。
(2)原文:那男孩子的母亲已有三十开外,穿件半旧的黑纱旗袍,满面劳碌困倦,加上天生的倒挂眉毛,愈觉得愁苦可怜。
译文:The toddler’s mother,already in her thirties,was wearing an old black chiffon Chinese dress,a face marked by toil and weariness,her slanting downward eyebrows made her look even more miserable.
Note:The Chinese dress refers to ch’i-p’ao, which has a high collar that usually fits close to the neck.
“旗袍”作为中国旧社会女性的袍服,是十分典型的汉语文化词汇,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词汇,这就出现了“lexical gap”。对这个词汇的处理作者采用了直译并加注的翻译方法,把中文“旗袍”二字运用加法扩大成了英文中的18个词汇,很好地描述了旗袍的式样,让国外读者清晰地了解了什么叫“旗袍”。

(三)在社会文化词汇中的应用

社会文化的范畴包括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社会活动的特点和形式以及对个人、社会和阶层的习惯称谓等。特色的社会文化词语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政治特色、习俗文化和称谓方式下形成的。《围城》中包罗了大量的与中华民族相关的制度、礼仪、风俗的词语,如大量的官名、教育制度(前清举人、科举等),以及各种称谓词(鄙人、家严、令尊大人等等),另外还有大量的风俗习惯词语(见面礼、填房、三跪九叩首、小脚、忌辰等)。这些都是负载了独特中国文化的词汇,在其他国家根本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合理运用加法技巧既可以很好地传达社会文化词汇蕴含的中国文化意念,又不至于让外国读者一头雾水。(3)原文:父亲是前清举人,在本乡江南一个小县里做大绅士。
译文:His father had passed the second-degree examination under Manchu rule and was a prominent squire in his native district south of the Yangtze.
Note: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 offered three academic degrees,which were conducted at three different levels—the country(or prefecture),the province,and the national capital. Succesul candidates at these three levels were known respectively as hsiu-ts’ai,chü-jen, and chin-shih.For a quick reference,see Y.W.Na and Joseph S.M.Lau,eds.,Traditional Chinese Stories:Themes and Variation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8,p. xvi.).
“前清举人”这个词汇负载的中国文化信息十分厚重,牵涉到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这里,译者将原本只有4个字的中文加到了近80个字,可见加法技巧在这里应用的程度之大。

(四)在宗教文化词汇中的应用

宗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与文化难解难分,因为人类创造宗教的过程就是一种更为高级而复杂的精神文化过程,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808so.com
它与文化一样,给人类提供了一整套生活方式。因此,不同的宗教信仰所涵盖的宗教文化必定是不对等的。《围城》一书中出现了很多宗教文化词汇,如:轮回、念经、参禅、超度、活佛、阎王、西天、奈何桥、客死等等。这些词汇来自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儒、道和佛教,而英语世界中大多数人是信奉基督教的,两者之间是找不到对等词汇的。
(4)原文:总算功德圆满,取经到了西天。
译文:Ultimately everything came out well,and we reached the Western Paradise(Buddhist heen).
“西天”是中国佛教里的一个词汇,指的是佛祖生活的净土,佛教徒相信到了西天就可以获得光明与幸福。其心理意义与西方基督教里的“天堂”不谋而合,但其文化取向还是有差别的。因此,译者在这里先将“西天”归化译成“western paradise”,再紧接着在后面括号里加上“Buddhist heen”,让外国读者既理解了“西天”的意思,又不至于完全和西方的“天堂”混淆在一起。

(五)在语言文化词汇上的应用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都拥有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文化成分。《围城》作者钱钟书先生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写就了这部带有浓厚讽刺意味的作品。小说中语言造化浑然天成,妙趣横生,其中不乏一些“文字游戏”,但这些并非为娱乐大众的肤浅的文字游戏,而是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语言文化。文中出现了很多这类文化词汇。如:
“掌柜写帐的桌子边坐个胖女人坦白地摊开白而不坦的胸膛,喂孩子吃奶。”
“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
另外还有一些由富有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变换过来的用语,如“举碗齐眉”“赔了夫人又折朋”“太着边际”等等,需用加法技巧介绍出处和含义,来表现其新鲜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艺术。
(5)原文:以后飞机接连光顾,大有绝世佳人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风度。
译文:Later,the plane kept coming in much the same manner as the peerless beauty whose“one glance could conquer a city and whose second glance could vanquish an empire.”
Note:An expression which describe superlative beauty;it is equivalent to Helen of Troy in Western literature.
“倾国倾城”这一成语出自《诗·大雅·瞻昂》:“哲夫成城,哲妇倾城。”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下·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在汉语文化中用来比喻女子美妙绝伦。在译文里,两位译者将女人的美貌用“conquer”与“vanquish”隐喻成战场上杀敌的技巧,再佐以note解释倾城倾国的美貌相当于特洛伊的海伦,通过简单的加法很好地将倾城倾国貌这样一个文化意象传达给了目标读者。
三、结语
自翻译的文化转向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重视文化因素。文化因素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在翻译过程中翻译技巧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本文通过例子讲述了加法技巧在翻译文化词汇方面的巧妙应用,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很多值得一用的技巧。这些技巧既能很好地达到交际效果,又能再现源语中的文化内涵,对于翻译学习者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Nida,E.A,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Jeanne Kelly,Nathan K Mao.Fortress Besieged[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4]郭辉.“加法”技巧在中国文化内容编译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
2012,(2).
[5]陈燕.从目的论角度看《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译法[J].安
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王娟 陈文安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点赞:10531 浏览:3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