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门诊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的 通过对社区门诊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社区门诊护理质量,减少门诊医患纠纷探讨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策略 对门诊护士进行护理风险教育,强化并规范各项护理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注重健康教育和医患沟通,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结果 门诊医患纠纷明显减少,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明显上升。结论 通过护理风险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使社区门诊护理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使护理服务更加耐心、细致、方便、满意。
关键词:社区门诊;护理风险;防范策略
护理风险是指在医院内患者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它始终贯穿于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可能带有风险[2]。社区门诊由于学科少、设备单一,人员配备不足,很容易出现护理差错和医疗纠纷,为了更好地服务辖区居民,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门诊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对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进行了深刻剖析并采取了更加严密的防范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社区门诊护理中的风险因素
1.1社区门诊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具有直接关系,是维护安全护理的基础[3]。社区门诊承担着整个小区居民预防保健、诊断治疗任务,空间虽然很小但是布局缺一不可,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很高,而现实中社区门诊普遍存在护理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同情心,不遵守操作规程,特别是年轻护士专业知识不扎实,操作不熟练,抢救患者时协助能力不强等因素对患者安全构成威胁,加上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人少工作超负荷,长此以往产生懈怠情绪也是导致工作出现失误的危险因素。总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1.1业务素质 一般由于不具备可靠的专业技术知识,对于患者在输液等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险性预见能力不强,增加的护理的风险性;观察病情不仔细,导致护理过程中发生的意外的应急抢救能力较弱,或者抢救不及时,同时还可能出现对于抢救的设备使用不清楚等问,延误抢救最佳时间;护理过程中会产生操作失误,或者出现护理纠纷等;护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不建全面,对于患者所提出的理由无法有效的解答,容易引起患者的不满情绪。
1.1.2身心因素 护士的心理素质与护理事故紧密相连。如果护士带着个人不良情绪进入护理工作,会直接导致护理工作的失误。例如惧怕型、侥幸型、报复型、隐讳型等心理理由的护士人员都极易产生护理的安全隐患和失误。
1.1.3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法律的意识,特别是维权意识逐年增强,患者自身和家属对于医疗机构的失误和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护士对于相关风险所带来的法律理由不清楚,或者相关意识较为淡薄,很容易在患者追究法律责任中处于不利地位,一般的表现可能是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理由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补救,没有想到患者会追究法律责任。
1.1.4缺乏沟通能力 医患关系除了医护技术作为基础,很多情况下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良好的沟通可以让出现理由的护理工作得到对方的谅解和及时的处理,但是带有情绪或不良的沟通可能会将小理由扩大化,甚至带来危及性命的重大理由。医者,医病时其实更多的是医心。
1.2社区门诊管理因素 社区门诊各项管理制度是完善的,但是执行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到位。社区门诊和医院相比它的接诊能力有限,稍有难度转上级医院,使护理人员缺乏刻苦学习不断钻研新技术的上进心,养成安于目前状况的工作作风,加上管理层缺乏监督力度,对科室质量制约标准没有落实,如:过期药品、消毒措施不严、上班人员脱岗、窜岗等都是医疗护理安全的巨大隐患。
1.3就诊者自身因素 社区门诊在承担疾病诊治的同时还肩负着辖区预防、保健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任务。在上门服务的同时,难免出现言语不和,有些患者文化水平低素质差,有不遵医行为,在接诊的过程中期望值过高,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如果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病情反复,就产生不信任医生、不配合治疗的过激行为,容易引发医患纠纷。
1.4医疗设备和设施自身缺陷 医疗设备自身的维护不当或者设备自身的局限性等理由,很容易导致使用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风险性。例如地板太滑,导致医护人员和患者自身容易造成摔倒损伤;紫外线消毒设置没有明显的提示,导致使用不当对人体皮肤和视力造成损伤;用品摆放不合理,仪器维护的不及时都容易造成护士人员与患者的矛盾。
2社区门诊护理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措施
2.1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定期进行技能操作培训 在临床中对护士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护士长制定培训和学习计划,采取轮流讲课、提问、相互学习、护理查房等策略来提高护士的文化素质,加强法律法规、护理制度、岗位职责的考核,定期进行专业技能操作演练,熟悉各种抢救程序。护理人员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护理操作技术、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才能提供有效的安全护理[4]。
2.2进行护理风险教育,加强安全管理制度落实 针对护理人员经验不足、预见性及应激处理能力较薄弱的目前状况,组织全体护士对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对近年来的护理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门诊护理风险防范预案,成立以门诊主任、护士长、质控员的层级管理模式[5],做到责任到人,分级负责,形成一个严密的监控网络,有效地减少了护理差错及纠纷的发生。
2.3完善健康教育形式,消除医患纠纷隐患 自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以来,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加之现行的医疗体制正面对新的形势,患者对医院的期望值较高,容易产生各种纠纷。社区门诊完善健康教育形式,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的宣教模式,转变了以往宣教内容格式化、乏味无人看的局面,通过电视电台、网络论坛、课堂讲座、宣传册、宣传栏、上门指导等多种策略来普及疾病预防知识,同时要求护士在交流过程中运用语言的艺术性、技巧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积极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配合与合作。对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及时解答,化解因误会引起的护理纠纷[6]。推动和维护护士自身的身心健康,避开医疗机构这样特殊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心理和生理压力,提高护士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多给与心理和工作上的支持,缓解日常负面情绪阶段所带来的工作压力。护理人员自身也应该通过日常的健康教育来不断的提高自己内心净化的能力,并且积极让护士人员提出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心理素质的有效策略,策略不可拘泥一种,可以根据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切忌不可脱离护士工作实际情况,一定根据实际来制定策略和教育内容,这样才能产生直接有效性和实用性。
2.4健全管理制度 充分结合门诊自身情况,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让内部操作和流程,以及各部门进行有效的配合管理,让制度得到很好的落实。护理管理者需要达到职责明确,规范护理规矩,加强对质量的严格监控,强化质量管理的监察力度,提高医疗的安全管理效率,保证管理质量。对于院内的感染管理,要做好空气消毒处理,规范清洁用品的标准,内部保证通风效果,紫外线灯消毒定期进行,早晚各一次,医疗用品尽可能达到一人一个,及时消毒,对于不可反复利用的用品进行严格的销毁。所有用品要及时消毒,避开细菌的滋生,特别是避开有传染性可能的物品进行反复使用。加强人员的管理。护理人员要重视自身医德考评和自身修养的提高,增加投诉管理机制,对于有投诉情况的护士进行严格的审查制度,防止恶劣工作态度的持续影响性,避开理由的反复发生。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护理风险因素,查找安全漏洞,有效地提高了门诊护理安全系数,辖区居民满意度调查明显上升,护士对自己的责任清楚明了,构成逐级负责、环环相扣的护理模式,使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达到持续、渐进的良好状态,确保了社区门诊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晓惠.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6.
[2]蔡铜山,钟德富,张海林,等.推行医疗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1,8(5):342-343.
[3]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 防范护理缺陷[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2-193.
[4]田涛,陈惠珍.浅谈强化安全护理与防范策略[J].护士进修杂志,2010,16(1):92.
[5]廖明云,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目前状况与管理策略[J].医学信息,2010,23(8):208-209.
[6]张凤清,李珍,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策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68.
编辑/孙杰

点赞:34263 浏览:15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