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业企业家创新机制问题研究

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企业家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也是企业的核心组成要素。如何提高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企业保证竞争优势的基本方略。不同于其他现有企业家问题的研究,文章通过追溯国外企业家理论发展的简要历程,特别是结合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殊性,对农业产业化中的农业企业家缺位与培育问题作了探索性研究,认为农业企业家在中国农业产业化推进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培育重点,农业产业化能否向更高层次演进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力量本质上取决于农业企业家阶层的普遍生成。
【关键词】企业家 农业企业家 创新机制 缺位与培育
1007-9106(2012)02—0035—03

一、企业家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企业创新是企业家能够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及时调整生产策略组合,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的系统活动过程。企业家作为企业的核心和灵魂,往往是创新的发起人和重大决策支持者,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的发展有正向激励作用,是影响企业获得竞争(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努力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积极激励企业家进行创新,对于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效益最大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企业家精神是英文(Entrepreneursh.p)的汉语译文,其本身含义为从事某种行业的个人,通过开办工厂和创新实现自身目标,并满足社会的需求。目前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研究有多个角度的思考,有主流经济学中关于企业发展理论的思考,有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的变革和创新的必要性方面的思考,有知识创造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方面的思考,但共同的特点是都比较关注企业家精神这种人的因素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并提出了企业家精神的五大要素:首创性、精明与敏锐、冒险和以苦为乐、强烈的事业心、成功欲。德鲁克则认为,企业家精神的实质是一种变革和创新精神,并且认为这种精神对于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杠杆作用。叶勤认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内在动力,创业是形成企业家精神的基础要素,创新则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容。梁运文认为,企业家精神通过机会识别、资源获取与控制、结构优化等形式作用于企业战略,由企业战略平滑化演化而沉淀的企业持久竞争优势,通过产业集群与国内竞争的乘数、集聚、交叉和渗透效应,最终驱动了企业的产业竞争力。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绩效。蒋春燕提出,组织学习在社会资本和公司企业家精神组织学习组织绩效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资本和公司企业家精神提升组织绩效的瓶颈。陈卫东通过实证研究后发现,企业家精神通过组织学习变量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环境的不确定性通过企业家精神、组织学习两条途径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林祥认为,战略型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探索性学习与应用性学习的平衡发展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至关重要。贺小刚从机会能力、关系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分析了企业家能力对组织能力以及企业绩效的影响。特别需要提及是,国内以上现有研究对于企业家问题的理论探索普遍将视线集中在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中的企业家身上,而关于当前中国农业产业化中农业企业家缺位与培育的理论研究还非常少,理论上缺乏对农业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空间和有效途径方面的有效解释。笔者认为,特别亟需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农业产业化问题,就中国农业产业化中农业企业家缺位与培育问题作以理性思考。

二、中国农业企业家的缺位与培育

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则是现代农业的有效实践方式。随着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巨大转型,现代农业必然会因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增长方式的创新和制度变迁。在市场竞争中,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又决定了其必然处于弱势地位,由此便对家庭经营基础之上的农业经济组织和经营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较长时期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就是理论界在这一方面的积极探索。总体看来,一般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到农业生产、供销、加工、服务等环节不同主体的有效协作和资源整合,这是从经济组织层面健全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业更多依靠现代要素的基本问题。这种思路蕴含的内在逻辑为:农业经营方式必然适应农业发展的内在特殊性,产业化经营是侧重于农业内生要素的整合、组织机制的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所涵盖的内容除了政府公共产品提供之外,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包容。如此以来,似乎只要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发展相关的问题必然会自然解决。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重要贡献;实践也同样证明,要将这些贡献变为现实,农业企业家的缺位与培育必须得到足够重视。笔者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终有效推进,必须靠深知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农业企业家的培育与成长,靠农业企业家将农户—企业—市场以及涉及其中的政府和国内外非农业部门紧密联系起来。首先,农业家庭碎片化小规模经营与国内外市场衔接的矛盾决定了要推动分散化的农户利益面对一体化的市场力量,必须有农业企业家将农户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808so.com
与市场组织连接起来的组织化群体。其次,转变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现代生产要素更多进入农业生产环节,构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也离不开农业企业家在组织和机制设计上的开拓创新。最后,不论是“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协会+企业”、“批发市场+农户”,抑或是“产销一体化公司”、“混合型股份公司+合作社”等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要实现市场化农业组织的创新优势,必须有一支能敢于冒险、驾驭市场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家去实践。这是因为,只有认识并实现了这些基本要求,才能实现由农户单一力量应对市场向农户集体力量或其他中间组织协作应对市场力量的转变,进而从根本上转换市场流通结构,解决农户经营与市场衔接的难题,最终使农户真正以组织化的方式进入市场谈判,并逐步建立起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不仅如此,只有农业企业家率先走进市场并通过组织化的农户将市场连接起来,农业内专业化分工与效率提高才具有必要的发展空间,农业企业家便可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纵向分工,促进多种生产经营主体的分工协作和有机联系,促成农业产业化综合经营体系的生成,最终通过收益机制的相互连接构建市场化导向的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框架。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农业企业家就是农业企业的组织者、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者、市场有效信息的决断者和农户利益的代表者。作为农业大国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808so.com
经济从整体上要实现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甚至现代工业的转变,必须通过促进这种转变发生的领导者—企业家而发生,企业家阶层的生成与否决定着农业现代化要素的疏密。因此,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去发现和培育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农业企业家。在区域性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期,由于农业组织和农业企业规模小,领导层和管理层一般合二为一,农业企业家培育的重点应该是那些对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实际组织和支配能力的指挥者。当前,活跃在中国诸多区域的农业企业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已经扮演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尽管农业企业内部还部分地存在着浓厚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色彩,但农业企业家已经成长为可以利用这种文化力量,促进企业形成内聚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能人”与“精英”群体。当农户虽然处于农业产业链的末端,但已经实现了真正以组织化的方式进入市场并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谈判能力的经营发展阶段后,农业企业家的培育重点就应侧重于那些有能力与不利于实现农民经济利益的组织和力量相抗衡、能维护农民利益的阶层的群体中。这一阶段,在农户进行规模化的市场交易时,农业企业家应根据现实条件促成企业与农民建立产业契约关系,并通过各种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带动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积累。当然,农业企业家的培育需要宏观层面的制度特别是产权制度的保障,这种制度能够实现农业企业家的创新成果在法律层面得到制度规制和取得创新收益。
农业发展与产业化经营的实现,从来都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我们需要尽快从原有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总体看来,笔者这种对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业企业家培育的探讨并不完全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家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不同,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农业发展的特殊性与困难的多重性,决定了农业企业家的培育仍然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与根本保证。

三、农业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激励机制

农业企业家创新行为不仅受到农业产业自身特质的影响,也与企业内外部环境息息相关,对于已经选择好企业家的企业来讲,如何激励企业家的创新行为,使得企业家的创新行为目标和企业发展的目标相融合,就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去激发企业家的创新需要和创新动机。一般来说,农业企业家创新的动机在于提高所任职企业的经营效益,以实现自身和企业双重的目标。为此,企业的董事会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农业企业家的创新行为。一是要努力培养他与高级经理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董事会要鼓励农业企业家通过各种创新行为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以达到他们所追求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誉的。二是设计合理的报酬结构。农业企业家的报酬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工资、奖金、股票和股权激励。每一种报酬形式都具有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工资可以满足农业企业家创新行为的最基本需要,而股票和股权则最能反映出农业企业家创新行为的业绩,虽然让农业企业家拥有一定数量的股票和股权对企业而言有一定的风险性,但这也是目前对农业企业家创新行为最具有激励作用的方式之一。国外许多公司的CEO,如微软、雅虎、苹果等,这些CEO对企业进行的管理创新,一方面为公司带来了发展机会和巨额的利润,另一方面也为个人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同时还提高了自己在企业界的地位。三是在企业内部引入创新竞争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这种竞争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在现实中,设计这一机制可能并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因为如果没有成熟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即使是科学的机制也会流于形式,但是企业可以在内部建立创新竞争机制,为企业内部优秀的管理人才成长为企业的领军人物创造上升的空间。也就是说,企业内部创新竞争机制要具有促使企业内部优秀管理人才成为农业企业家的可能性,而不能仅仅通过猎头公司来推荐或选拔。
农业企业家的声誉激励机制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良好的个人声誉能带来高回报收入,高回报收入依赖于良好的个人声誉。虽然农业企业家的高报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社会贡献和社会价值,但由这种物质上的肯定所带来的心理满足和成就感是不能完全代替良好声誉所带给农业企业家精神方面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满足。对于职业的农业企业家来说,声誉机制的作用机理在于——没有一定的职业声誉会导致其职业生涯的结束,而良好的职业声誉则增加了其在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能力,前者对农业企业家的机会主义行为(如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具有约束作用,而后者则对农业企业家行为具有正向激励作用。所以,要使农业企业家受到某种激励投身于企业创新实践中去,就必须设计并形成某种以股权为核心的激励制度,使农业企业家的收益率、企业的收益率相协调、相匹配。这样,建立完善的股权制度体系,既激励农业企业家的创新信心和积极性,使其积极投身到企业创新实践中去,又增加了企业的创新产品竞争力,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稳健性结论与政策启示

任何国家的农村地区,最能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资产是他的农业企业家的管理才能,这种才能远比自然资源或物质资本的积累更为重要。在中国,在仍然于较长时期内我们必须直面和重点关注的“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农民市场经济意识的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的提高,科技意识的自觉化与现代要素投入的增加,进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终实现,需要农业企业家为此作出先导和人力资本支撑,从而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创造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为此,中国的农业发展政策需要在不同层面做出重要调整,特别是要逐步由强调物质要素的投入转向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并将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农业企业家的培育和农民科技能力的增强结合起来。使“劳动者”这一生产力发展最为活跃和重要的要素,成为实现现代农业和农业发展瓶颈约束的第一推动力。否则,提高农产品、增加对农业生产领域的多种补贴等现行政策框架,只能不断强化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干预、提高地租和扩大农产品市场供给,这对于农民增收将是贡献甚微。要素的调整、人力资本要素的积累,才是最终促进农民收入随国民收入增加不断增加的根本方向。
参考文献:
阳志梅,企业家精神、组织学习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

点赞:33469 浏览:15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