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手帕剪了之后……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走进案例:激起阵阵涟漪
这是个老的话题,本来想写些教师成长方面的文章。然而,一次活动改变了我的初衷。
笔者在受聘担任县小学美术教师“一、三、五”工程考核评委时,听了一位年轻美术教师的说课。在他的说课内容中,要求学生对手帕的设计,不仅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呈现,还可以粘贴、剪纸等形式出现。对于采用绘画和粘贴的创作形式,大家都表示可以接受,但对于采用剪纸的创作形式,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争议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剪纸的形式不行,因为“如果手帕制作后的成品像剪纸的话,那么这手帕还具有手帕的功能吗?”一派则说“手帕的制作形式丰富多样,这是非常大胆的想象和创意。”……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给予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挖掘深刻,这是非常好的,我们要给予鼓励。
事后,我翻阅了教科书,在前面的课程内容里面,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了适合纹样等图案知识的学习,本课的学习要求也是通过对手帕的制作,进一步巩固适合纹样等图案知识。我们的教师遵纲循本固然是可以接受的,也没有错。美术教学,并不是只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而更应该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现在看来,似乎我们仍然没有完全理解。
善待案例:这个案例很新鲜
一直以为这样的观念已经不再新鲜,甚至有点陈旧。可是,在经历了以上的事件以后,我忽然觉得这样的观念很新鲜。
由此我感到,许多美术教师对实施素质教育、美术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进程的理解,竟然只是“手帕的功能不能丢失”——学生的标新立异的思路是不正确的。在我看来,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的学习,如果学生以常规的思路学习美术知识,那就是剥夺了学生美术学习的权利,折断了他们能想象的翅膀,而应该鼓励越新奇越好。因为,我们不是培养专业的美术人才,这也不是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师的任务。退而言之,即使我们的专业美术人士,如果没有天马行空、异想天开的大胆设想,怎么会有后来的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呢?
若以正常的思维考量,理所当然地得出的结论是“色彩鲜艳的手帕、奇形怪状的手帕”。对学生这么好的创意不加以表扬,而大谈“能用、耐用”,是不是想做个裁缝师傅带出一群机械劳动的小裁缝呢?教师如此的教学行径,岂不是对美术教育、对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杀戮呢?
追溯案例:手帕剪了之后将会有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我一下子难以回答了。如果没有当时几位评委的争辩,我想不会在意这个细节,即使再有机会看到这样的案例。手帕剪了是充满新意的,然而手帕剪了之后将会有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对于普通中学的大多数学生来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808so.com
说,由于没有时间的保障,要想使美术的操作技能达到熟练程度只能是一种奢望。尽管美术学习很难形成大多数的学生持久的知识记忆,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愉悦、形成的观察方法、价值观和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同样将通过学习迁移的方式产生积极的作用,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对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
手帕剪了,会有人说是窗花,是剪纸。那么我也可以说是大山,是江河,是湖海。也许有人会说,你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我们教学生学会了剪手帕,并不仅仅就是剪几个手帕而已,而是教给了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想象,学会享受。才有了“镂空”手帕,而不会只有“能用和耐用”的手帕。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会吸灰尘再利用的粉笔”,“会根据不同视力自我调节明暗的台灯”,“自己会射门的足球”等富有创意、大胆独特的构思和更多无限的思索空间的出现。
手帕剪了,不仅仅是窗花、剪纸,理所当然还会是大山、江河和湖海了……
思量案例:手帕应该“剪”给学生什么
这样的案例对于教师而言,决不应该是“剪”的大胆和有创意,而应该是“剪”开了我们美术教育固守的城池,“剪”出了我们对美术教育的再思考。
回顾这几年的美术教育改革,我们的美术课程是否真的适应义务教育的现实状况呢?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案例现象?美术教育理论家常锐伦教授指出:“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经历九年的学习之后,大多数学生并未掌握,更未形成能力。这就使我们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反省。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是从‘专业美术’那里选择其基础构建呢?还是以美术为本源从中汲取素材加以全新编制‘教育美术’内容呢?答案是后者。”
正如尹少淳教授在《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中说的一样: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只能是一种“走马观花”的体验性活动。我想,也只能是“走马观花”,这才会真正契合现阶段美术教育的旨意。
(责任编辑 谭有进)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5763 浏览: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