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践行广播新闻在践行走转改中创新大纲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最为动人的壮美画卷,已成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标志性品牌。广播,作为现代化大众传媒中不可以或缺的重要成员,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广播新闻如何实实在在地践行“走转改”,就需要在采编上继续有所创新。
(—)践行走转改,广播新闻采编的创新必须要做的更快,更短,更入耳,更生动,形式更多样
—是更快。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时效性最强的一种,“抢时间”也是各媒介所共同遵循的竞争原则,广播媒介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一向以快见长,以弥补线性传播,转瞬即逝以及进行深度报道的局限。广播新闻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应树立强烈的时效观念,在采编新闻时尽可能寻找最新的时间要素,尽可能体现即刻感,把新闻的时效提高到“今天”“一小时前”“几分钟前”,甚至达到与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的状态。
二是更短。广播以线性的方式直接诉诸听觉,在传播过程中听众通过随时转换频率来选择有用的信息。因此,在各媒体都将消息篇幅不断压缩的情况下,广播新闻尤其要求短。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播出更多的内容,尽可能精炼,缩短每一篇稿件的时间。人们通过广播获取信息时,处于收听与理解同步的状态,如果内容过分庞杂,听众往往不容易挺清楚、听明白;广播是依照时间流程的线性传播方式,听众收听广播相对于来讲处于被动的状态,听众对新闻的收听顺序无法选择。为了避免听众产生疲劳或者厌倦情绪,也要求广播新闻尽可能言简意赅。
早在延安时期,我国新闻界就提倡写短新闻。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由于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新闻界提倡“现场短新闻”,受到听众欢迎。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每条新闻平均长度1分30秒左右,到1997年,有调查表明,节目平均每条新闻39秒,缩短了一半多。广播新闻要求短小精悍,是新时期广播新闻写作与创新的需要,更是转文风的具体体现。但在短小精悍中要做到:主线集中,避免主题分散,防止面面俱到;选材精当,紧扣主题;文风朴实,力戒浮华。
三是更入耳。广播中声音的转瞬即逝和听众的半收听状态,形成了广播新闻的特殊语境。有声语言不可见、不可逆、不易储存,在收听过程中遇到听不清楚或听不懂的地方,很难查询,也来不及回味思考。关于这一点,美国广播新闻学家马克霍尔说过一段脍炙人口的话:当你写新闻报道时,要记住你是在为一个处于半收听状态中的、具有九岁孩子那样程度的听众而写的。你的报道必须简明得能对这样的听众起作用,但同时你的报道又必须很有才气,能使45岁的公司总经理或者大学教授受到感动。”践行走转改,我们在报道中就要更加注重语言的贴近性和可听性,争取在表达方式上多用色彩的画面语言,力求避免都市化、概念化的新闻报道,力求捕捉准确的细节,特别是强化新闻事实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节,把它用到广播新闻报道中,增加广播新闻的形象感。
四是更生动。广播新闻要想吸引听众,必须要善于选择生动细节,包括某些情节的描写,会使广播新闻更具有感染力。这正如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韬奋新闻奖获奖者李向明在《广播新闻创优谈》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在取材上有画面,有情节,使平面文字变成立体图像,使逻辑思维尽可能变成形象思维;在写作上有动有静,使文章跌宕起伏,掷地有声。”同时,还要注重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新闻事实。美国新闻学家雷特狄克在他的《特写写作》一文中写到:“人们心中那些深刻的印象,并不只是从视觉得来的它们也来自于人们的触觉、嗅觉、听觉。……想一想我们在海滨度过的时光吧。除了你看到的一切外,你一定还记得那徐徐吹来的海风,那一阵阵海浪的拍击,你的嘴唇上还留着海水的咸味,那沙砾也曾经抚摸过你的双脚。如果仅仅写出看到的景象,不就会遗漏掉许多生动的记忆吗?所以,要是你想在报道中使这一切重现的放大,你就一定要记住那种声音、滋味的感受。”因此,在广播新闻的写作中,记者必须把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生动地刻画出来,才能够唤起听众经验范围内的记忆储存,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综合感觉。
五是形式多样化。只要对党、对人民、对新闻事实负责,我们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采用谈话体。美国新闻教授察尔尼说:“谈话式的体裁就是广播新闻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它要求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有一些事件还是非常复杂的,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不拘形式、最简洁和日常谈话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并不是说要广播编辑源于:论文网www.808so.com
把自己当作一位方言作家,尽用些庸俗词汇和土话,而是说他应该把广播稿写得像日常谈话一样的自然。”

(二)践行走转改,广播新闻采编的创新必须在录音报道上做好文章

录音报道是广播特有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具有感染力强,真实感强的优点。因此,运用好广播录音这一武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为听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1、必须以信息量为前提
任何时候,在任何形式体裁的新闻报道中,信息量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信息量的广播录音报道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切莫违背新闻规律,把信息量很小的简讯或者“非新闻”强行放大、掺水做录音报道;另外,不要认为只要音响丰富,让听众听个热闹就行了。广播是稍纵即逝的,形式有时可以大于内容,音响有时可以替代信息,但有时过多过乱的同期声听起来很累赘,甚至冲淡新闻主题,听众有效接收信息量甚微。
为了加大录音新闻的信息含量,在采编一篇报道之前,完成“两次转身”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在经历新闻事件时,先“转身”问问身后的老百姓想知道什么。再则,在制作报道前,再“转身”看看怎么能最有效地向老百姓传递最新、最重要的信息。这种前置性的定位工作可以有效地决定我们在制作广播录音报道过程中对主题的提炼,对信息的识别、撷取和对播报、音响的合理使用。
2、精选典型音响材料
音响是体现广播优势的重要听觉“语言”,既可以状物言情,又可以刻画人物和场面。电视讲究“画外音”,广播讲究“音外画”,即通过音响构成听觉形象画面。广播录音的运用主要在于增强报道的现场感和真实性,因此要根据报道的主题,确定报道角度,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所需要的同期声,一般应该把握短小精悍,彰显主题的原则。
3、增加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是记者现场口述和现场实况音响结合的一种报道形式。现场报道由于把采、播、录合为一体,因此音响相当重要,现场应该有所反映场面或事件内容的典型音响,缺乏典型音响,现场报道的优势——强烈的现场感就体现不出来。现场报道对记者对正发生的事件同步报道,因而记者的解说要与现场气氛紧密结合。同时,在解说时要尽可能地强调新闻事件处于正在进行中的状态,以增加现场感,使听众真切感受到现场气氛。是记者现场口述和现场实况音响结合的一种报道形式。现场报道由于把采、播、录合为一体,因此音响相当重要,现场应该有所反映场面或事件内容的典型音响,缺乏典型音响,现场报道的优势——强烈的现场感就体现不出来。现场报道对记者对正发生的事件同步报道,因而记者的解说要与现场气氛紧密结合。同时,在解说时要尽可能地强调新闻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19575 浏览:8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