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才走转改:试述新闻成才摇篮要求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渴望成才,立志成才,做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这是每一个新闻人的追求。在新闻成才的道路上,虽然少不了学校的培养教育,但更重要的是在“走转改”中学习。“走转改”是新闻人才成长的摇篮。
走转改——人才成长规律
“学术论文下载www.808so.com
涉浅水者见鱼虾,入深水者见蛟龙”。古人的这一名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为文之要义,新闻成才之要义,亦不离此。
根深才能叶茂。植物只有深深扎根于土壤,才有欣欣向荣的基础。基层是新闻最丰富的矿藏,是新闻最鲜活的活水源头,是新闻源源不竭的动力。新闻工作者生存的土壤在基层和人民。立根于基层,立根于人民,是新闻工作者的生存之基,立根之要,成才之本。只有“走转改”,把新闻之根深深地扎在基层和人民群众之中,才能接地气,汲营养,底气足,灵气长,使新闻这棵大树枝繁叶茂,开出最美的人才之花,结出最美的人才之果。
“走转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新闻战线“建设什么样的队伍、怎样建设队伍”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实践回答。好的新闻报道,优秀的新闻作品,是来自基层,来自生活,来自实际,来自人民群众,还是来自材料、办公室、网络、新闻发布会,或是道听途说、冥思苦想?优秀的新闻人才,是在社会大熔炉、基层大课堂、生活大体验中培养,还是在书斋、办公室、塔里关起门培养?这些问题,既事关新闻事业的发展,也事关新闻人才的成长。
在新闻成才的道路上,最美的风景是走基层,最打动人的是生活,最好的老师是人民群众,最有生命力的作品是在大地上。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新闻工作者,就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新闻线索,报料不断,源源而来;新闻敏感,灵光闪闪,不断涌现;报道思想,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报道形式,耳目一新,别具一格。若只是在办公室里“找新闻”、网络上“搬新闻”、材料中“抄新闻”、打电话向有关部门“要新闻”,则就如离开了水的鱼儿一样,作品必然越来越干瘪;亦如离了土的树苗一样,越来越干瘦,直至枯萎。这样的新闻没有生命力,这样的新闻工作者,又谈何生命力?失去了泥土必然消亡,这是大自然的法则。新闻工作者要成才,必须把根深深地扎在基层和人民群众这片沃土里,扎得越深,则生命力越强,终将成为参天大树,栋梁之才。
“走转改”是尊重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是新闻的本源、新闻工作者的本质和使命等内在价值的体现,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规律。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新闻工作者只有遵循这一规律,自觉“走转改”,在基层土壤多接“地气”,在基层富矿“沙里淘金”,在人民群众生活的活水源头捕捉“活鱼”,才能写出精品力作,成为新闻杰出人才。
走转改——磨练方出人才
磨练出人才,这是人才成长的一条重要规律。宝剑锋从砥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人才,无不是在磨练中成才的。新闻工作者要成才,自然也离不开磨练。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越是困难,越能锻炼人才;越是艰苦,越能磨练意志。新闻工作者只有经历“走转改”的打磨,才能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才能担当起“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来。
古人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奥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才是在不断的历练中练出来的。新闻工作者要想成为优秀的人才,必须把自己放到基层这个炼钢炉里面,不断地碎炼、锻造。特别是对于年轻的新闻工作者,“走转改”更有着特殊的意义。相对于父辈,年轻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在优越的环境里生活,不缺吃,不缺穿,没有吃过苦,没有发过愁。从中学到大学,书是读了不少,但路却走得并不多。所以在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后,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尽快补上“走转改”这一课。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上,把“纸上”得来的东西“躬行”到社会的大课堂上。通过“走转改”,培养经得起逆境和磨难考验的必备心理素质。通过“走转改”,了解基层情况和群众疾苦,增加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了解,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在深入基层中感受群众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感受群众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意志品格,从而带来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净化,带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大转变,带来新闻工作者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的增强。
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是新闻人才的基本要求。这种政治素质、优良作风和业务能力必须经过长期历练。在新闻人才成长的过程中,“走转改”是磨练职业道德与思想的大舞台,是磨练新闻作风、锤炼职业精神、提高职业素养的大考场,是锻炼新闻队伍、培育新闻成才的大学校,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大气场。百炼之钢方可化为绕指柔,新闻工作者只有通过“走转改”这个大熔炉的熔炼,方可炼就一身“好武艺”,成为新闻阅马场上的“千里马”。新闻工作者只有在“走转改”的实践中,“踏破铁鞋无觅处”,才能成就“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大成就。
走转改——实践增长才干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这是人才成长的又一大规律。新闻工作者要成为有用之才,必须到“走转改”的实践中去熔炼。
实践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成才的条件和机遇,实践所具有的直接性、现实性、操作性、探索性、思考性、发现性、创新性等特性,赋予了人才成长对实践的依赖。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实践起着决定的支配的主导的作用。对于新闻人才的成长,“走转改”的新闻实践,则意义更大,更不可缺失,不可替代,不可更改。“走转改”的新闻实践,是新闻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和先决条件,是新闻工作者成才与否的试金石。
新闻工作者的报道思想、主题、内容、形式从何而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而是来自于“走转改”的社会实践,来自于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对实践的反映。在新闻工作中,是先有基层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后才有新闻工作者对实践的认识,有新闻的报道思想、主题、内容和形式,是先有实践所产生的事实,后才有新闻报道。基层和群众的社会实践,通过眼、耳、鼻、身、意这些官能,反映到新闻工作者的头脑中来,这就形成了新闻的报道思想、主题、内容、形式。正如前新华社社长穆青所说,“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
“走转改”的新闻实践,是新闻人才成长的首要场域,是新闻人才的能力之源,是新闻人才成长的实践载体,是新闻人才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土壤”。一个新闻工作者再有本事,如果没有“走转改”的实践平台,没有“走转改”的实践活动,他的智慧就失去了依托,他的能力就无以显现。新闻人才的成长,在于新闻人才赖以生存的“走转改”“土壤”,这比新闻人才本身更重要,更有意义。新闻人才必须通过“走转改”实践这一课,在实践中摔打,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练就才干,在实践中成才。
在“走转改”的新闻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这是新闻人才成长的不二之选。优秀新闻工作者,无不是在“走转改”中,在基层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成长起来的。范长江、邹韬奋、穆青、范敬宜,这些新闻界的老前辈,哪一位不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寻求新闻真谛?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有价值的新闻作品,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中写成的,这样的作品才有力量,才不会干巴巴。这样的新闻工作者才会被人民所记住,被历史所记住。在“走转改”实践中成才,这是新闻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
“走转改”,不仅具有政治意义,更有新闻人才成长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性。“走转改”,是新闻人才成长的必然规律,是新闻工作者锻炼的必要课堂,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实践载体。新闻工作者只有把“走转改”作为立身之本、成长之基、成功之道,方能成为卓越的新闻人才。
(鄂州市广播电视台)

点赞:4142 浏览:9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