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时政让时政新闻更贴近群众:以“走转改”视阈看时政报道编辑思路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时政新闻中融入民生的元素,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大众百姓,是时政新闻的活力所在。在实践中,要做到确立正确的时政新闻版面的编辑思路;改进时政报道形式,引发广泛关注;强化舆论监督,把握好尺度;发挥新闻编辑的主观能动作用,让报刊发出自己的声音。
1.都市类晚报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编辑思想现状
时政新闻报道内容与方式的创新与突破,一直是宣传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近几年来,不少都市类报刊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进行了可喜的探索,融入更多的民生元素,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大众百姓,为时政新闻报道注入新的活力。
一段时期以来,全国大多数都市类报刊都创办两大新闻版块,一块时政新闻和一块民生新闻。两个新闻版面中,一个以服务领导活动为主,一个报道普通群众身边的事件为主,各自按照自己的编辑思路选稿。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阅读。于是就有理论家把时政新闻定义为当地党委政府的施政纲领、政治思想及其政治活动与政策发布的报道,内容包括党委和政府的日常活动,重大活动和工作动态。于是乎时政新闻编辑们放低了对时政新闻的要求。不自觉地把时政新闻办成专为领导服务的版面。
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这种分工,先入为主地把读者分为两种,一种只关心时政大事,不食人间烟火,一种只关心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小事,这个观点本身就很偏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市场化新秩序的一步步推进,读者对信息的要求已经从居家的小环境走向社会大环境。我们如果还沿袭过去这种单一的编辑思路,将会使读者远离都市类晚报,采取其它渠道获取新闻信息。
2.改进时政新闻编辑思想,让时政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目前,都市类晚报时政新闻的编辑思想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按领导职务高低而不是按新闻价值的大小编排新闻顺序;二是领导活动、会议新闻报道占据主要地位,对关乎国计民生的焦点、热点、难点、疑点报道较少;三是报道内容领导讲话多、书面语言多、官话套话多,缺乏公众关心的重要新闻信息;四是内容和形式陈旧;五是缺乏客观、求实的深度报道,舆论监督缺失。五个方面的问题,浪费了我们大量的新闻版面,让市民群众失去了对时政报道的兴趣,时政报道办成了采访者和受访者观看的版面。
对于这一点改进,笔者建议学习改革风云人物吕日周的做法。吕日周在主政山西长治时,就明确要求《长治日报》多编与民生有关的时政新闻,并且坚决要求在一版不编辑省市领导的新闻,“让读者习惯在二版、三版看领导的活动”,对于领导重要活动的消息做了严格的字数限制,日常性活动坚决不见报。在20多年前,作为地方党报的《长治日报》,民生新闻和时政新闻就做的很活跃,很受广大读者欢迎。在去年以来全国新闻单位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中,吕日周的长治经验,就特别值得学习和借鉴。
我们《西安晚报》在编辑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时,许多编辑都借鉴过长治经验,努力使新闻的视角贴近市民、贴近读者。比如,在宣传十二五发展规划时,我们采取了分章节进行规划解读,同时对关系民生的内容策划编辑了主题报道。这很值得肯定,对于关系民生的重大时政新闻,编辑思想采用“化整为零,语言通俗、贴近读者,强化源于:免费论文www.808so.com
主题”,整个报道将会得了预期的良好报道效果。
业内人士都知道,党政各部门的会议是时政新闻的“主菜”,因此,改进会议报道也就是改变时政新闻的重头戏。对一般性会议和党政部门常态性活动,必须改变传统的报道方式,引导记者抓住会议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把会议新闻写成信息性的报道。市民读者对会议特别关注的地方,就是会议上提供的各种政策信息,如物价、就业、工资福利等,编辑要求记着要把会议宣传的政策报道出来,淡化宣讲政策的宣讲者,出席会议的领导人;有的党政会议要做出决定和决议,决定和决议就是新闻,我们就发布好会议决定决议;有的会议是对某一工作措施的执行检查,记者就可以选择突出执行情况来报道。有的会议涉及一些项目的启动,编辑会引导记者报道项目的情况。有的会议是总结一项工作的完成情况,记者可以选择这项工作完成的进度来报道;还可以在会议中寻找该行业业务的创新进行报道;围绕会议的主题、资料,把会议新闻写成深度性报道。总之,对会议内容的报道改变过去围着领导跑,报道领导的指示、讲话,以领导为主的报道方式,改为要把会议中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报道出来。
时政新闻报道原有的作用就是为了让百姓了解到政府的决策,与百姓的政治生活所息息相关的各项活动,达到信息公开目的,以满足市民群众的知情权。因此,都市类晚报应该始终秉承“权威传达党和政府声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关注百姓生活”的宗旨,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突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精心组织、科学编排,及时准确地报道了城市各地发生的重大和鲜活新闻。让都市类晚报成为市民群众了解所在城市的重大决策、知晓重要新闻事件的一个重要窗口。
3.民生新闻要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编辑要把好尺度
都市类晚报也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都市类晚报大多数都是当地党报的子报,创办之初就有调节党报严肃性的作用,活泼办报是其主要编辑思想,普通市民群众是其主流读者。因此,都市类晚报在舆论监督要“少打老虎多打苍蝇。”这是加强民生新闻报道的重要途径。
新闻的舆论监督,是各级媒体里最难做的一块,市级都市类晚报难在难以抵挡人情社会的“说情风”,难在难以承受强权部门的打击报复,但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社会正气的需要。因此,我们的舆论监督更多的是“少打老虎多打苍蝇。”对于民生领域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强买强卖、不正之风”等新闻,多多,老百姓也喜闻乐见,拍手称快。
编辑在做好舆论报道必须把握好尺度。首先要有明确界定,报道要立足公平、公正,不是泄一己私愤;要统筹考虑报道效果,预计报道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做好应对的后续报道,做到帮忙不添乱。
4.提升编辑素养,杜绝有偿新闻,在民生新闻领域下功夫
有偿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的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恶劣现象,同时还包括收取贿赂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不报道的行为。
当前,都市类报刊在发挥党和国家喉舌作用的同时,还肩负发行和广告等经营创收的任务。并且办报的相当部分经费靠创收来支出。这也是大部分媒体都是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实体,其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广告,而广告商对纸质媒体的评估与投放又主要视其发行量而定。因此,少数媒体为了单位的经济效益,往往默许甚至鼓励采编人员拉广告。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和个人便利用刊登广告的方式换取新闻报道效果,尤其是在某个丑闻事件发生以后,更是利用“封口费”来贿赂记者,例如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在矿难发生以后引发的所谓“封口费”事件,这极大地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原则,降低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同时也腐蚀了新闻工作队伍。
因此,编辑群体要在杜绝有偿新闻,积极鉴别有偿新闻上下功夫,在民生新闻领域下功夫。编辑素养水平的提升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即职业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以及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走转改”是一个契机,都市类晚报的编辑们要抓住这一良好机遇,提升自身的素养,扩大民生新闻的信息量,转变编辑思想和编辑视角,编活、编好时政性新闻,提升报刊在广大市民群众中的声誉,赢得读者。

点赞:26724 浏览:112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