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理论基础我国开发区进展论述基础与战略选择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加全面的参与到全球经济竞争中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出路,建立开发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各地区开放型经济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笔者就我国开发区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战略选择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我国开发区存在的几个重大问题,希望能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开发区 理论基础 战略选择
当前,我国的开发区已从最简单的起步阶段发展到了壮大时期,各地的开发区纷纷建立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当前我国最主要的开发区形式,其发展模式、整体功能、战略目标、主体结构、管理体制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不同。

一、我国开发区的建立理论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学者注意到一些对工人技能依赖性较强的产业对特定的地区也具很强的依赖性,并将该现象称为“产业本地化”。这种聚集在特定地域的与某一产业相关的经济活动又被称为“产业集群”。集群理论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培养产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业集群范围的确定,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集群产业必须是该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的产业。最有效的评价标准即该产业的出口情况或其品牌、技术等因素在海外投资中的表现。依据该原则,本国该产业出口占全球同类出口的比重须超出本国总出口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如1999年之前,我国的出口总量约为全球贸易量的3.6%,而服装产业在全球服装贸易量中的比例约为16.2%,这表明该产业附加值虽然较低,但仍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另外,符合上述定义的产业,须是本国企业所主导,而非在本国内由外商控制的产业。
其次,产业的概念并非广义上的产业部门,其界限不能突破SITC分类子目录。产业集群优势竞争理论能够完全引入区域竞争政策选择中。区域竞争受区域社会环境与历史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利用制度优势建立的不受或少受历史传统影响的开发区将是“非完整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这种“非完整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可以是若干产业链中的企业在该开发区内的集中,这一集中完全可以通过开发区内有先行优势的产业集群来整合区域内的产业资源,实现市场生存原则下的最终融合。

(二)增长极与区域竞争优势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由佩鲁提提出的,其核心为:在区域发展中,由某些主导部门或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形成一个技术、资本高度集中且自身增长迅速,能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作用的“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增长极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恰当的周边环境。

(三)技术创新、技术转让与区域竞争优势理论

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及其向不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对贸易模式及其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技术创新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在一段时间后才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实现生产,可以说,技术创新是新产品的开发过程,而技术转让则是新产品向老产品转变的过程。技术创新可以增加产品的类型,而技术转让则可以让发展中国家生产更多的同类型产品。
以上理论对我国开发区的建立、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开发区在建立创新机制的同时,也包含了技术转让的机制,对我国当前的开发区而言,以技术进步带动产业改造是较为正确的方向。

二、我国开发区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投资环境不完善

投资环境的不完善,表现在投资“软”环境和投资“硬”环境两个方面。首先,投资软环境。一直以来,我国的开发区都主要通过人才、金融、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来吸引国内外资本,且多年的实践也证实了以上优惠政策在促进经济运行方面的确是行之有效的,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不同区域的优惠政策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业导向不明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反差,涉外税收普惠制使得外资企业享有超国民待遇,不利于民族企业的发展等;法制制度连续性和透明性不强,不但制约了开发区的持续发展,也破坏了我国在国外投资者心中的信誉。
其次,投资硬环境。投资硬环境对引导资金流向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开发区在强调投资软环境的同时却忽视了投资硬环境的作用。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有赖于资金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再做好各种优惠政策,才能增加长期投资,促进资本、资金在不同区域的合理流动。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的保障。当前,大部分开发区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利于招商引资、改革开放的管理体制。服务机制和企业运行机制,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开发区管理规模增大,财政负担增源于:论文开题报告www.808so.com
加,机构膨胀;开发区经济管理、财政统筹等权限软性分解,办事环节增多,工作效率不高;开发区承担的社会性事务增加,行政运用逐渐趋同于普通行政区,变得被动、盲目;行政人员安于现状,服务与竞争意识不强。
开发区面临的问题,包括却又不限于上述问题,如企业“单兵作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的现象也较为突出。

三、我国开发区的发展趋势

(一)向产业聚集的导向发展

当前,我国的开发区大多还停留在靠提供政策和土地优惠来吸引企业的水平上,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各地区的优惠政策将进一步减小,企业向政策更优的地区流动的趋势减小,与本地企业的联系将更加明显,将自身的研发、生产植根于与周边企业的联系中,使临近企业在“干中学”,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形成集聚效应。而高新技术公司的发展必将吸进更多的人才,反过来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呈现产业转移的趋势由于生产资料的短缺,我国的一些开发区已经出现了产业转移的趋势,这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发达地区的开发区可以藉此转移出不适合本地区发展的项目,承接更优良的项目,对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而言,产业转移也能促进招商引资,提供发展机遇。
从港台、新加坡等地区利用外资的过程来看,外资项目一般会经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当前,我国也在经历这一过程,由于各地区的外资利用水平不同,各地区的开发区须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有选择的吸引外资项目,东部地区应在引进工业制造项目的同时侧重于商业、物流、管理咨询等服务业项目,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而西部地区则要根据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注意引进资本、技术、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与服务业共同发展。

(三)要以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为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直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心,同时,这也是所有开发区都应关注的核心问题。当前,不少外国企业已经开始警惕我国的“二次创新”引起的“中国风险”,在直接对华投资上十分谨慎,不少国家试图利用开发新的投资地来分散“中国风险”,在我国目前依赖出口、外资的经济方式实现转变之前,外资政策的快速转变无疑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风险。因此,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区的发展方向,逐步实现与高新区的接轨,是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建立生态工业园,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园又称工业生态群落,是一个包括工业、社会和自然的地域综合体,内部各成员通过废物、副产品交换与废水、能量的逐级利用,对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开发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运用关键种理论,选定关键种企业(即使用和传输物质最多,能量流动规模最大,居于核心地位的企业)构筑生态工业园的主要种群,建立具有特色的生态工业园;政府部门要加强协调与指导,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实施补链战略,完善产业体系,形成类似于自然生物链的生态产业链,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体系;突破技术瓶颈,建立生态经济信息系统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以生态工业园的新形象招商引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五)建立国际化、现代化、综合化的开发区

为了更积极的参与对稀缺资源的争夺与市场争夺,开发区在发展方式上需向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转变,在资本集聚方式上要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在行政管理上从事务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在投资环境上从重点建设向全面建设转变。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要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来组织生产,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当前,约有60%的开发区正在向“一区多园”的方向发展。很多开发区还根据创业主体、服务、产业等归类方法实现园区的归类建设和发展。
四、结束语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开发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各地开发区在管理、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只是初步的对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理论进行了探讨,具体的发展要比文中所述复杂得多,还需业内人士的共同努力与探讨。
参考文献:
董小静.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考[J].特区经济,2010(06)
陈长庚.加快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J].清江论坛,2010(02)
[3]王松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全力推进开发区建设[J].决策与信息,2009(02)
[4]魏书华.开发区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研究——以北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兼两者比较研究[J].城市,2009(01)
[5]李晓阳,于东澍.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源于:论文格式排版www.808so.com

点赞:15164 浏览:6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