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启发式以理由为中心,行启发式教育征文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中国历史文选》是一门比较难讲的课程,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讲授还是选文的通读,教师较少能与学生互动,故而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808so.com
甚理想。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提出“以问题为中心,行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案,既让学生参与讨论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又培养他们较为突出的问题意识和“独立之精神”,进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研究历史打下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历史文选;问题;启发式教育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多年来历史学一直处于弱势学科的地位,甚至20世纪80年代末一度出现“史学危机”的争论。这是大的时代环境使然,一时也难以改变,学界多有讨论,兹不赘述。然而新世纪之初,时代环境亦有所转变:就国内而言,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得以极大提高,但文化生活尤其是人文素养却未能得到相应地提升,社会上还存在与之相关的种种严重问题;就国际而言,近年,我国于世界各地兴建孔子学院,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然而怎样突破近代以来建立的以欧美为中心的价值体系还存在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作为世界上有着五千年历史华文明,怎样在当今世界发挥其积极作用尤其值得人们深思。《中国历史文选》作为历史学的专业基础课,亦当置于此背景下展开,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笔者不揣浅陋,下面就存在的问题及所作改革尝试略作申述,以就教于方家。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历史文选》是大一专业基础课,是学习、研究中国史的一把钥匙。一般而言,《中国历史文选》包括两部分内容:基础知识和古文选读。前者又可分为史籍(史料甲骨文、金文等)介绍和阅读古文必备的版本、校勘、目录等内容。在当今中学古文功底整体薄弱的背景下,对于一个刚进入大一的新生来说,《中国历史文选》并不是一门轻松易学的课程。约略而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兴趣不高,二是基础知识薄弱,三是古文阅读困难,四是问题意识不强。
1.学习兴趣不高
大一新生不仅对《中国历史文选》兴趣不大,对历史的兴趣同样不高。很多学生第一志愿并不是历史学,他们很多是被调剂来的。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学历史有什么用”“以后怎么就业”。除告诉他们具体的就业方向如中学、报社、博物馆等单位外,就是考研、考公务员等,而这些单位要么社会地位不高或待遇一般,要么需要进一步奋斗而不确定,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属于基础性而稍显枯燥的《中国历史文选》的位置就可想而知了。
2.基础知识薄弱
在讲授史籍或史料基础知识时,除个别学生基础扎实外,多数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都很薄弱。在有限的课时内,怎样向学生讲授、讲好更多的基础知识和学术前沿方面的问题,既让他们学习到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成为当前历史文选教学改革环节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3.古文阅读困难
总体而言,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不强,这与古文在中小学教育中所占比重不高有密切关系,属于制度性的问题,一时难以改变。以历史为专业的大学新生怎样在现有条件下有效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为今后古史的学习、研究奠定基础,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4.问题意识不强
在进入大学之前,中小学历史教育多为既有体系的灌输,虽然也强调对具体问题或材料的分析,如高考就有此类试题,但从多年接触大一新生思考问题的方式看,这种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完全培养出来,他们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不能或不敢提出质疑,这也是值得历史教学反思之处。
以上是《中国历史文选》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基础知识薄弱、古文阅读困难是大一新生固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问题,学习兴趣不高、问题意识不强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问题,二者是密切相关的。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套“以问题为中心,行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案。

二、以问题为中心,行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案

《中国历史文选》是一门比较难讲的课程,一方面,教师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不然讲授中很容易出错;另一方面,教学的过程中无论基础知识的讲授还是选文的通读,不易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提高他们的兴趣。这是笔者最初几年教学过程的真切感受。尽管如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仍发现不少问题:一是课本上某些地方有明显或不明显的错误;二是这些问题也引起部分学生的兴趣,不少还和老师有争论,这就为改进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总结以往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二是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三是以教学中的问题为案例作启发式讨论。
1.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所作《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谈到:“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当下多数学生甚至教师所欠缺的,第一节课当向学生重点介绍,告诉他们要转变思维方式,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而作独立的思考。
2.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大一新生的问题意识普遍不强,有些学生大学四年都未能很好地培养起问题意识,这一问题值得我们重视。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经子解题自序》中谈道:“然学问之道,贵自得之,欲求自得,必先有悟入处。而悟出之处,恒在单词只义,人所不经意之处,此则会心各有不同,父师不能以喻之子弟者也。”吕先生强调,学问自得贵在一“悟”字,而要想有所悟必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在历史文选通读过程中亦可培养,并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教学中的问题为案例作启发式讨论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著名经史学家周予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该书分为“解题”和“选文”两部分,注释简洁明了,易于把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多数高校所采用。然而,书中问题亦不少,正可作为培养学生“独立之精神”和强烈的“问题意识”的好素材,这里试举一个例子。源于:本科论文www.808so.com

点赞:7295 浏览:23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