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辅导员对“理由学生”教育管理初探

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理由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善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理由的学生,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心理方面偏离常态[1]。最近几年,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录取的生源整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因此“理由学生”的数量呈递增趋势。
1 “理由学生”的管理是辅导员工作的
高校辅导员主要从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理由学生”的教育管理尤为。“理由学生”在一个学校、一个院系或许不多,但他的存在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及社会的良性发展而言,都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对学校而言,“理由学生”的存在会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导致学校学生的流失,学生管理工作也会因“理由学生”的存在而大大增加管理难度,甚至有可能影响学校的平安和稳定,对平安校园的创建是不利因素。对学生个人而言,不利于推动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和谐,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对社会而言,不利于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理由学生”的存在无疑对减少犯罪是个不争的“羁绊”[2]。
1952年,国家提出要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编制。195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向当时的教育部提出试点请求(尤其是清华蒋南翔校长)。此后,不少高校建立了辅导员制度,主要做政治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1961年,党庐山会议上出台专门文件,提出在各高校设立专职辅导员,并实施。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想政治工作被“”利用,思想政治工作声誉遭到破坏。1978年,国家教委出台文件,在高校恢复辅导员制度,因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包括辅导员)转岗严重,于是以专业教师为主担任政治辅导员的现象大量出现,辅导员工作不再仅仅停留在政治工作上,逐步向思想政治教育转变。1987年,虽然也出台过改善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但是政治辅导员工作定位依旧没有变。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出现了新情况,比如帮困工作、心理辅导、职业辅导等也了辅导员工作的一。 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越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0年、2004年分别出台文件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即第16号文件,文件的第七“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专题论述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由,指出了辅导员应该是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体贴人、学习上的指导者和心理上的疏导者,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作了全新的定位。
2 “理由学生”的成因分析
对“理由学生”的成因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理由的根源,从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理由。高等院校的学生经过十数年的寒窗苦读,以高分考入高校,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潜力都毋庸置疑,学习上如有掉队情况则是大学阶段的表现,而理由若在思想上则应是长期存在的。
“理由学生”的产生是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的一些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家庭因素最为关键,只有家庭因素才带来学生个体的差异,即使是作为内因存在的学生个体思想认识的差异也是来源于家庭的早期教育,社会和学校对每一个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应是基本一致的。
2.1 家庭因素
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在“理由学生”产生的诸多情况中,比较突出呈现的家庭情况有如下几类:家庭经济条件的情况各异、家庭成员的个人素质各异、家庭教育的方式各异。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自理能力与受挫能力相对较弱;家境困难的学生通常能够自立,但比较敏感。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工作认真主动的家长,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而父母不积极进取,得过且过,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产生混学分、六十分万岁等不正确的思想。懂得赏识教育的父母,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信心;而在长期奉行“不打不成器”的家庭教育之下的学生,一旦进入大学,远离父母的管教,更容易放松学习,成绩欠佳后与父母矛盾升级,从而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2.2 社会因素
社会上目前存在的重学历轻能力的怪现象以及“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使得大学生只知道埋头学习,而忽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远大理想,寒窗苦读只为了上大学,因此进入大学后,人生目标不明,容易失去自我。高中时的尖子生进入大学后,学习上优势不再,对自信心也是一种打击,若不能及时做自我调整,也会自暴自弃,甚至对人生失去信心。经济的发展对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带来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上升让一学生重物质追求、轻精神追求,奉行享乐主义,抛弃艰苦奋斗的传统,学习的意志力不坚定,反而功利心重,自私自利,缺乏集体主义意识。
2.3 学校因素
高招制度的改革,高校扩招导致了整体生源质量的下降,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而辅导员数量的不足也让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困难重重。高校普遍科学研究,育人的环节相对薄弱,使得对“理由学生”的教育管理成了辅导员一个人的事情,得不到任课教师、行政人员的充分配合,教育的效果很难呈现出来。
3 辅导员对“理由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无论“理由学生”产生的理由如何,进入高校以后,其理由都会以不同形式在新环境中呈现出来。作为主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将承担教育与管理“理由学生”的主要任务。做好此项工作,辅导员要在思想上,不怕麻烦,认真分析每一个“理由学生”的特征与成因,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帮扶。
3.1 做好对学生个体的教育
辅导员的工作是面向学生的,对于学生个体的了解是很深入的,摸底、谈心等能较准确地掌握“理由学生”的情况,对于每一个“理由学生”要有爱心、信心和耐心。

点赞:6570 浏览:2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