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让工程教学贴近实际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项目名称:面向纺织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完成单位:东华大学
完成人:丁永生、仇润鹤、王直杰、郝矿荣、孙培德
贝加莱工业制约网络PLC实验室、施耐德电气实验室、大唐物联网联合实验室……在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有不少这样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建设的实验室,记者在这些实验中看到了物联网技术制约、3D打印、现代通信等各种实验设施,“所有实验室都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学院院长丁永生告诉记者。
近年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对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做深入研究和精心梳理,采用集成化的思维组织实践教学,将各个实践环节进行优化组合形成综合性案例教学的新体系,使实践环节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体系转向为工程科技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面向纺织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一教学成果获得纺织之光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构建工程驱动新体系
以前学生上课经常会问“学这门课有什么用,以后能干什么?”实际上这反映了教学与实际脱节的理由。丁永生认为,大学里的工程教育体系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理由: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环节缺失,工科教师队伍的工程化能力不足;课程体系落后,评价体系错位;学科交叉欠缺,导致创新与实践双向不足,使得培养的学生在很多方面得不到产业和工程界的认同。国家在“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按照服务需求、调整供给、完善机制的要求,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围绕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做深入研究和精心梳理。采用工程驱动集成化的思维组织实践教学,建立了将各个实践环节优化组合的新体系,使实践环节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体系转为工程科技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中,该学院以数理人文素质教育和工程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胜任与信息相关的设计、研制开发、运转维护及经济技术管理等工作,成为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和创造信息学院优秀的教学资源,并依托信息学院教学与实验基地、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和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在已构建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构下,进一步将计算机新技术、通信新技术、物联网技术,及与就业密切相关的行业知识融入到电气信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中,突出工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培养。
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学院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反复研究、调整与整合,建立了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对每个模块内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模块化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模块、电路与电子学模块、软件设计模块、信号系统与制约模块、微处理器系统模块、信息处理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素质拓展模块。
加强纺织特色分层案例
以往学生学习总是专注一个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知识体系。在教学改革中,学院建立了从核心课程案例、专业方向模块案例到学科综合性案例的多层次、体系化的教学案例集。融入行业需求的知识,深入进行课程整合和体系调整,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案例学习及支撑案例教学的实践基地。
丁永生以自动化专业教学为例说,在过程制约系统课程教学中,教师从纺织纤维加工过程中的化学纤维原丝拉伸模块案例中分离并整理出电机制约核心课程案例,从仿丝系统模块案例中分离并整理出温度制约核心课程案例等。类似这样的核心课程案例的学习贯穿核心课程的学习过程。该学院教师还结合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通信等专业的主要内涵,形成如过程制约、运动制约、检测技术、工业制约网络、无线传感网络、信息传输等案例集。采用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及虚拟工厂自动化系统的虚实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同时考虑大型化学纤维企业的行业特色,将行业对应的学科综合性案例分解成与多个专业课程相对应的多个专业模块案例,如将纺织纤维加工过程制约系统先按照子系统或工序模块进行适当分割,构建多个专业方向模块案例,再此基础上形成应用综合案例。
依托企业建实践教学体系
多渠道建立产、学、研、用的校外联合培养基地是该成果的一大特色。通过实践基地的建立强调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增加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突出工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培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学院还建立了工程驱动的、有特色的专业综合实验平台,这些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工程体验和对学习内容的深入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依托自己专业特色,学院构建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化实践教学管理与服务系统,采用开放的实验区管理模式,建立了实践教学考核制度。以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院以规模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促使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得到激发,在科技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爱好、能力和特长,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使得学生在科学研究、自主创新方面的能力显著提高。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08级382名学生中,80多人考研升学,40多人出国深造,有47名同学被评为上海市和东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的相关度列东华大学第一,毕业生就业率稳列全校前茅,为国家和行业提供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电气类工程创新型人才。

点赞:20471 浏览:9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