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40例外伤性脑梗塞护理体会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护理体会。策略: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2012年我院收治的40例脑外伤合并脑梗塞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护理及预后情况。结果:按GCS评分良好26例,中残7例,重残5例,死亡2例。结论: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较多,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护理可提高其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外伤性脑梗塞 发病机制 治疗 护理
1004-4949(2014)11-0755-02
外伤性脑梗塞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脑外伤并发症,若对该病认识不足,一旦发生,会导致较高致残、致死率,若病人及家属不理解,还会引起严重的医患纠纷。现结合我院2009年—2012年收治的40例脑外伤合并脑梗塞的病人,治疗、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62岁,平均53岁。受伤理由车祸伤28例,高处坠落伤8例,钝器打击伤4例。所有病例伤前均无脑梗塞病史。
1.2.临床表现 入院时GCS评分≥13分4例,9-12分12例,3-8分24例。单侧瞳孔散大10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所有病人入院时均有颅高压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1.3.入院时头颅CT表现 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挫伤及脑内血肿28例,脑挫伤伴脑内血肿5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
1.4.治疗策略 入院后给予常规止血、神经营养、脱水等治疗,1-3天内复查头CT ,发现脑梗塞,梗塞部位额顶部5例,额颞部25例,颞枕5例,基底节5例,原有的脑挫伤或血肿未见明显增大。给予手术治疗30例,非手术治疗10例。手术组30例手术病人根据术中情况清除颅内血肿及挫伤脑组织后 ,其中15例术后骨瓣复位,15例去骨瓣。术后1-3天复查头CT见脑梗塞灶,梗塞灶占位效应明显者6例,其中4例为第一次手术未去骨瓣,2例为第一次手术去骨瓣。再次手术,对第一次手术中未去骨瓣者扩大骨窗范围后去骨瓣,已去骨瓣者扩大骨窗范围、行额颞极内减压术。10例非手术病人予药物治疗后有4例意识障碍加深,复查头颅CT见梗塞灶面积扩大,出现明显占位效应,中线偏移超过1㎝,急诊手术。手术方式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后去骨瓣。所有病人均予扩容、钙离子拮抗剂、脱水、腰穿或持续腰大池引流等治疗。
1.5.护理
1.5.1.饮食营养理由:发病的当天需禁食,以静脉输液维持营养,48h后根据病情而定,可给予鼻饲饮食,供给药物和营养。每日记录患者的出入量,以便了解每日输入量和排出量是否平衡,能否满足机体的需要。
1.5.2 卧床休息: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探视和不必要的搬动,以降低脑代谢,减少脑需氧量,减少感染的机会。病室要保持安静,空气流通。有躁动不安的患者特别注意环境安静,适当避光,减少刺激,并加床栏以防坠床碰伤。
1.5.3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多、不易咳出,且因舌松弛易引起舌后坠、吞咽反射迟钝或消失,鼻咽部及口腔的分泌物、呕吐物等易积聚在喉头而发生呼吸道阻塞,并易被吸入肺内引起吸入性肺炎。因此保持口腔清洁及呼吸道通畅,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患者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必要时用吸痰器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如有舌根后坠现象,用舌钳将舌轻轻拉出。
1.5.4压疮的预防:患者入院后24h内完成皮肤的评估按照Brand表评估,对于<12分卧气垫床、q1h或q2h协助翻身,骨突出给予泡沫敷料减压,卧位时床头抬高不超过30°以防剪切力。加强营养物质的摄入。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其目的。
1.5.5功能锻炼指导训练病人早期活动:早期活动可减少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1.5.5.1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急性期护理上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置,以防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最初由护理人员帮助活动病人患肢,经常性的关键全范围活动。指导和辅助其进行患肢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开损伤肌肉和关节,每天2—4次,每次15—30分钟。嘱病人经常用热水浸泡患侧肢体,推动其血液循环。不仅活动瘫痪肢体关节,同时活动患肢的小关节(指)
1.5.5.2协助患者在床上翻身:卧床期间,应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体位,偏瘫患者应躺向健侧,并使患侧肢体保持功能位,并经常变换体位,没2h翻身一次。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锻炼患肢,做各种活动,如屈曲肘关节,把手挪到胸前。用手擦脸,用小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动作,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这些床上的肢体功能锻炼为站立和行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5.5.3对语言障碍患者进行语言训练:语言障碍的患者情绪多焦躁、痛苦。护理人员要多接触患者,了解患者痛苦。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护理人员尽可能帮助患者恢复表达和理解能力,以便恢复起码的社会交往,使患者建立信心。
2.结果
按GOS评分标准评定治疗结果,恢复良好10例,中残13例,重残8例,植物存活2例,死亡7例。
3.讨论
3.1.发病机制:外伤性脑梗塞是脑外伤后继发性颅脑损伤的一种,经头颅CT或MRI检查发现脑梗塞灶而确诊,临床上表现为与原发脑伤不相符合的神经功能缺失,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⑴:脑血管壁损伤。脑伤造成脑血管壁及内膜损伤,血管损伤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造成颈内动脉主干及分支栓塞。江基尧等认为脑血管壁本身的机械性损伤是形成外伤性脑梗塞的主要理由[1] 。
(2) :脑血管痉挛。据文献报道,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在脑外伤后其痉挛发生率高达10%-15%。[2].特别是颅脑外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液中释放的收缩性血管物质如儿茶酚胺等可造成脑血管痉挛,脑组织缺血、梗塞。[3]

点赞:5317 浏览:1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