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使用微博心理与行为特点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的方式对500多名微博使用者在微博热点事件传播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问卷所得数据发现,青年用户在微博热点事件传播中大多扮演观望与跟风的角色,在微博中纯粹的打发时间、自我发泄者较多,对热点事件发表自我观点较少,对现有热点问题不求甚解;而引起这类现象的原因主要由青少年自身、微博管理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造成。笔者试图从青年用户在微博热点事件传播中的心理和行为分析入手,力求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及微博主管部门如何正确引导,以及青年用户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微博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热点事件青年用户微博心理行为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批准号:11TOB003)、南京师范大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109007)的研究成果
2012年1月,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在广大网民中,大学生成为其中的主体 。微博的迅速发展也成为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被的源泉,无论是方舟子与韩寒的争论,还是宜黄拆迁事件或河北大学交通事故,都可以看到微博在事件背后的推动。为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微博用户这一群体在微博热点事件中的心理与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微博用户在微博中的作用。本文笔者主要从微博使用者中21—30周岁的青年用户入手,解析青年用户在微博热点事件传播中的角色扮演,以及社会应该如何正确引导,进而营造一个更好的微环境。

一、问卷基本概况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25题:1~8题是关于受访者个人基本信息和微博信息概况;9、11、12、15、16、19题是关于受访者在微博热点事件传播中的行为;10、13~14、17~18、20、21~25题则是关于受访者在微博热点事件传播中的心理。
1.研究对象及分析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范围为江源于:标准论文格式www.808so.com
苏省,所有微博用户作为本次问卷的研究对象。其中按性别分类,男生占51.61%,女生占48.39%;按年龄分20周岁以下占15.4%,21~30周岁占80%,31~40周岁占3.4%,40周岁以上的占1.2%;按职业分类,学生占69.59%,金融界人士占8.29%,广告媒体人士占6.45%,教师科研人员占3.69%,其它占11.98%。
本次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300份,实际回收282份,在纸质问卷发完后,为了便于最后的统计,我们在网络问卷中再发放218份电子问卷,并全部回收,最终问卷以500终止。问卷回收率为96.53%,有效问卷共500份,回收问卷有效率100%。
问卷是在借鉴前人研究方法和课题老师细心指导的基础上,经过小组成员的不断否定式探索后设计而成。问卷数据经过SPSS软件和网络问卷星进行分析后得出。
2.问卷调查情况简述
本次调查为江苏省大学生科研项目课题研究,参与问卷制作的是在校大学生。课题的选择结合了问卷小组成员的学科专业背景,同时由于学生的局限性,在问卷最终统计中受访者主要集中于21-30周岁的青年用户。因此,在最后的课题结果分析中,小组成员主要从青年用户这一群体在微博热点事件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对青年用户在微博热点事件传播中角色扮演的行为分析

在校园中,继QQ、人人网之后,微博已经成为青年们获取热点信息的重要媒介。青年们通过微博,可以随时随地转发热点信息并将自己的感受发布出去。微博产生的巨大正面效应大家有目共睹,然而青年用户在热点事件传播中所扮演“观望者”与“跟风者”的角色却不容忽视。然而,这样一种角色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青年用户们在微博的传播过程中注定只是一个过客,而不能真正的融合到微博的发展与建设中去,不能充分的发挥数字(信息)原住民的优势,也不能将这一新兴的网络媒介为己所用。
从问卷《微博使用者在微博热点事件传播中的心理与行为研究》的调查分析中(以下简称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将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观望者、跟风者的行为分为以下四类:
1.排遣寂寞、打发时间
调查问卷第8题在对于“您最关注微博的哪些类型的内容”的提问中,选择“明星吐槽、娱乐八卦”、“闲闻轶事、笑话段子”和“朋友的生活见闻”的分别占32.26%、43.78%和46.54%,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青年用户在微博使用中的一种消遣的行为。
同时这也表明微博的出现对许多青年来说不过是又多了一个可以排遣无聊生活的网络工具。玩腻了QQ、人人网,浏览转发微博中的热点事件更具新鲜感和冲击力。信息量大、更新快可以满足青年群体不断获取信息、了解信息发展动态的心理需求。而且大多数青年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沉湎于人机互动模式。
2.情感释放、自我发泄
调查问卷第9题中对于“您认为自己作为微博的用户最符合以下哪种描述”的提问中,选择“自我表达型,经常发布或转发信息、观点”的占44.24%;在第20题中对于“如果你在上述事件或者类似的热门讨论事件中发过言,您认为您的言论更符合哪种类型”的提问中,选择“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用户占到49.31%。
这样一种不假思索、近乎无意识的微博转帖和发帖的行为,显示了90后的许多青年人自我调节能力差,现实交往能力不强的特点。同时,微博“关注”下产生的人机互动模式较之现实,更加简单迅捷,这对时间紧张的当代青年而言,便成了最佳的情感宣泄的渠道。
3.观望跟风、隐匿自我
调查问卷第11题对“您对人气用户的微博,持什么态度?”的提问中,选择“观望态度,纯粹的看热闹心态”的占64.98%;在第14题对于“在怎样的情况下您才会对微博传播的热点事件做出反馈?”的提问中,选择“我始终处于观望态度”和“与我相关的事件才作出反馈”的分别占21.66%和31.8%。
可见现在的青年们在微博传播中仍处于一个不愿意主动的发表言论,只是观望和跟风的状态。丹麦互联网专家Jakob Nielsen曾经说过,互联网的“90-9-1法则”以及“参与不平衡”现象,它依然也适用于社交网站:90%的用户仅潜伏,9%的人以转发及留言方式参与,只有1%的人生产大部分内容。这就意味着仅仅10%的人直接或间接地贡献内容的产生及传播,其余90%通常默默地转发、观望,也就成了所谓的“酱油党”。青年群体中很多还尚未走出校园,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较差,判断事实能力相对而言也较弱些。在学校中从众于同学,在微博中从众于某些微群体,这一现象屡见不鲜。对于一条热点事件的观点,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态度,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的行为较多。
4.关注热点、浅尝辄止
调查问卷第19题“对于微博上比较热议的校车安全事件,您是否对此事件进行了评论或者转发”的提问中,选择“只是当作新闻看了一下”的占58.06%,其中选择“转发没有评论”的占21.2%。可见青年群体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信息的原住民,他们虽然关注微博中的热点事件,但实际上并不深入。

三、当前青年用户在微博中的观望与跟风的心理分析

1.缺乏制度规范,微博中言行随意性强
在问卷第13题关于“您是否担心转发或者评论热点微博对您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构成影响?”的提问中,选择“很担心”和“担心”的仅占5.53%,选择“不担心”的占85.25%。
在问卷第17题“对于同一热点事件,您更愿意(选择)用微博来发表言论的原因?”的提问中,选择“微博操作简单,每个用户都可以成为报道事件的草根记者”占63.13%,选择“互动性强,传播受限小”占34.56%。
从本题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微博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大部分微博用户不担心自己在微博中的言论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副作用。这便使微博成为许多青年用户“情感释放,自我发泄”的场所。
2.微博中的观点和内容可信度低,无正确引导
在问卷第10题对于“您是否信任微博里面发布的信息内容?”的提问中,选择“第一手的新闻资料,值得相信”的占23.96%,而选择“没有权威的信息源,不值得相信”和“无所谓,反正也就随便看看”的分别占18.43%和57.6%。在第24题对于“热点事件被网民极大的自由传播,您认为会产生哪些问题?”的提问中,选择“网民无法分辨信息的真假”占69.12%。
从本题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微博用户对于微博中信息的真实度还存在着一定的疑虑,造成了他们在微博中关注热点但又不深入的行为表现。

四、措施与建议

1.对于制度规范而言,实行微博实名制,不断提高青年用户自我认识,明确社会责任和地位
在微博中,匿名的青年群体是极具力量的。正如勒庞所说“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因为无意识,所以力量强大。” 这里的“无意识”指的是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虑。在调查中显示,一部分的青年用户使用微博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对于很多所谓的热点事件,则会进行无意识的转发。有时只是觉得事件比较有趣,或者只是一种跟风,看见大家都在议论,为了融入这种圈子,从而转发或评论了某条热点微博,这是严重缺乏对热点事件本身的一种认识和思考的表现。
从这一点看,要使青年用户在微博中很好的转型,必须使他们明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责任。然而处于匿名状态下的微博用户很难做到这一点,大家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对于自己在微博中的言行不假思索,随性成分很高。然而青年群体又处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构建和趋向成熟的时期,他们的心理状态就更难把握。因此,微博的实名制对于青年在转发和评论微博热点事件中的社会意识的构建是很有必要的。
2.高校教育工作者与微博主管而言,要组建微博平台、融入青年群体,做好青年用户微博的把关人与引导者
2011年11月16日上午9时15分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特大校车交通事故,在微博上得到了铺天盖地的转发评论,其中青年群体在微博中对于该事件的关注、热议和转发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只要打开微博,铺天盖地的全是校车事件,或许是因为事故的受害者和很多在校青年的社会角色相一致的缘故,青年群体在微博中对该事件的关注度极高。从问卷关于校车事件的提问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虽然得到了高度关注,但对事件本身的了解和它所产生的社会性危害和责任的问责,青年用户们并没有深入的了解。
在这样一种趋势下,我们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微博主管能做的,便是组建起一个有利于大家交流的热点时事平台,及时地发布当下最具价值或热议的时事,供青年群体讨论。与此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微博主管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微博舆论朝着有利于大家思考的方向发展,避免在热议中一些消极情绪的带入,误导青年群体,使得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自身和他人的利益。但需注意的是,我们所谓的把关和引导,并不是主宰青年群体的个性思维,而是在大方向上的鼓励与支持。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808so.com
3.对于青年群体自身而言,要提高在使用微博时的自控能力和选择判断的能力,做一个有思想、有深度的信息原住民
微博是新鲜植入的网络交流平台,它所营造的虚拟的人际环境容易使青年用户忽略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情感交流,而沉迷于自我经营的虚拟世界之中,无形中降低了青年用户现实交往能力,不利于青年群体的社会化,也不利于青年人的心理健康和身心的发展。
因此青年用户对自己的微博使用需要有一定的自律性,不能一味地沉溺于微博这种虚拟的社区中,对于微博中的言论更不能盲目的从风,需要具备一定分辨是非与对错的能力。微博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场所,它如同一个小社会,在里面涉世未深的青年用户们是应该得到保护的群体,也是一个可以自我提高免疫力并从中得到锻炼的群体。青年们既不能轻信权威也不能随心所欲、毫无责任心的发布一些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青年人要在其中学会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心。
同样,在微博中青年人要培养自我的个性,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微博中对同一条热点时事存在着认识迥异的观点,从这些截然不同的信息中,青年们可以结合自身的认知,来提升内在的认识。青年用户既可以充分的发挥自身轻松掌握数字工具和通讯方法的优势,也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提升自我的修养。
微博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交往平台,更改变着社会的交际关系,它使得很多原本看似不可能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名人或伟人的言论,天天更新在所谓草根一族的眼前。这样一种接近性和互相沟通的便捷性正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家的日常生活。微博的影响正迅速的呈裂变式的状态向它的用户扩散。微博规范的出台以及对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关注,至关重要,微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微博使用者在微博热点事件传播中的心理与行为研究》问卷,时间:2012年3月5日,地址 /jq/1258384.aspx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段京肃:《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4][法]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北京:编译出版社,2005.作者前言
(靖鸣: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媒介发展与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庄霞霞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人文系新闻学专业。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新闻学专业许振凤、石安琪、张艺雯、施瑾等参与了问卷调查)

点赞:33271 浏览:155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