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拓展延伸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语文课堂是有限的,语文知识是无限的,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与课文资源,抓住要点进行拓展延伸,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 拓展延伸 培养能力
曾听过一节课题为《渐》的公开课,上课教师对整个课程的安排都很有特色,这位老师运用了许多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渐”就是“渐变”,是以时间为本质的极微极缓的变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有形的和无形的“渐”,学会“坚守真善”,从而真正把握“渐”,做一个明达的人,拥有大人格、大人生。在此基础上,老师作了拓展延伸:如何对待自己生命中的“渐”?在学生的一番谈论与发言后,老师与学生明确:对于我们与生俱来的美好的天性,保持它们;对于我们身上的不足,直面它们,防微杜渐,努力培养美好的品格和有益的才能,使自己渐变渐好。整节课本来应该挺完美的,但老师再进一步的拓展却是把刘胡兰与刘青山对比,刘胡兰15岁死于敌人的铡刀下,她的死是不幸的,而同样被老革命称为“红小鬼”的刘青山,从敌人的铡刀下逃脱,却因贪污死在自己人的口之下,因为他未能把握“渐”,结果让自己误入歧途,所以刘胡兰的死是不幸,或许也是幸事。老师的话音刚落,台下一阵骚动。之所以引起骚动,我个人认为是因为这样的拓展有两大误区,其一似乎说刘胡兰死得好,把两人放在一起对比,是对英雄的大不敬;其二似乎说连“红小鬼”都不能把握住“渐”,使对“渐”的把握变得有点玄乎。不符合老师的“只要‘坚守本善’,‘渐’是可以把握”的本意,所以这样的拓展不但未给课堂锦上添花,反而成了一大失误,实在不应该。其实这节课体现了上课老师深厚的基本功,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而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失误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原来拓展延伸稍有不慎,“高手”也会马失前蹄,使课堂教学功亏一篑。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拓展延伸。
语文新课程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求“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其中的“应用·拓展”是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和发展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还要求他们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拓展应用范围,提高语文综合应用的能力。人们常说,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的外延,语文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就一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来看是有限的,它们或是一篇文章,或是一首(最多不超过两首)诗或词,而且仅靠课堂45分钟的教学内容也是有限的,聪明的老师以大语文的观念把课堂内容拓展延伸,立足于课文,紧扣课文重点与学习目标,在吸引学生兴趣,充实课堂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方面作了大量的尝试,把我们的有限的课堂扩展成无限,对课文进行开阔视野或纵深方面的有机延伸,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功的拓展延伸大概包括培养学生文本诵读、阅读理解、写作提升等方面的能力。

一、抓住兴奋点进行拓展延伸从而进一步把握作者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必须紧扣文本教材,抓住要点组织教学,而拓展就是在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后的提高与延伸。如一位老师上的《定风波》就是一次成功拓展的范例。这位老师先是引导学生根据词中所描写的景物概括苏轼的形象,把握住他的沉着、豪迈、旷达、随遇而安等特点,然后引导学生用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情感(学生各抒己见,有说“任”“定”“无”“归”等),老师适时介绍苏轼的经历及词的写作背景,提示学生苏轼要找的是心灵的归宿,“心灵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从而更好地理解苏轼其人。接着在此基础上的拓展探究是用自己的语言评价苏轼或其词作,或表达对苏轼的情感,或谈苏轼对自己的影响。由于学生已经对苏轼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读本词,加上老师的引导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这时候的学生跃跃欲试,很快便写出了充满感情的要对苏轼说的心里话,课堂气氛达到。面对意犹未尽的求知欲旺盛的学生,老师布置的课外延伸是继续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进行心灵的交流。又如一位老师在学习《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抓住作者面对遭受沉重灾难的民族与百姓,表达深沉的忧国忧民、爱国报国的赤诚之爱作拓展点,联系作者的《我爱这土地》,指出忧而爱之,是真爱是大爱,并由此拓展,借《保卫黄河》视频感受当时整个民族的爱国报国的强烈感情,激起学生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从而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两节课都是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既通过文本来了解作者,又通过作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而拓展延伸又能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对文本内容进行广度和深度方面的拓展,既紧扣文本,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探究能力,这正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的要求。

二、找出示范点进行拓展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选进我们中国论文中心www.808so.com
教材的课文很多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利用我们的课文作为范文,挖掘其闪光点进行拓展延伸,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学习《雨霖铃》一词时,可以拓展延伸为学习本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首抒写离情(与同学、好友、亲人离别)的小诗,由于学生已经对课文进行揣摩、鉴赏、理解,对离情又有自己的体验,所以此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老师饱含深情地朗诵了自己由《雨霖铃》改写成的诗,整节课气氛达到了;学习《我愿意是急流》一诗时,在完成“读出美”“品出美”的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是“写出美”,要求仿照诗歌“发愿体”的格式,选择合适的意象,即兴创作,表达对朋友或对亲人的真挚感情,由于前面的铺垫和老师选择拓展点的成功,所以这个环节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挖掘闪光点进行拓展延伸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课文既然是经典作品,它们有各自的优势,把这些闪光点挖掘出来,就能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资源,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一位老师在讲授《荷塘月色》时,就是抓住了语言优美这一闪光点,让学生品读文中写景的句子,揣摩其中的修辞手法,领会其中的语言特色和蕴涵其中的作者的感情,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全文内容。又如一位老师在学习《陈情表》时,就是抓住朗读作拓展点,以读,融情会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李密的一番孝心与一片苦心,感受到言外之意,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拓展时必须紧扣文本,抓好拓展点,并把握好高度或难度,不能任意拔高,也不能降低甚至毫无意义。而一位老师在讲《囚绿记》时,本来已经让学生明确了作者的感情脉络是“恋绿——囚绿——释绿——思绿”,但他选的拓展点却是因为恋绿而囚绿,因为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喜爱家里的小猫或小狗等宠物,那么就把它囚禁在家里,这是毫无意义的拓展。本来前面的教学过程层层铺垫,步步推进,若能够抓住作者崇敬“绿”的精神(追求光明,永远向上,不甘沉沦,永不屈服)做拓展点,体味作者行文曲折生动地表达出的向往光明、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那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要求老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灵活的思维;既要求老师要吃透文本,紧扣文本要点,又要充分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进而可以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以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也可以是对作品作者思想的拓展,以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还可以是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的拓展,以扩大应用范围,提高语文综合应用的能力。
好的拓展延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符合大语文观的要求,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努力方向。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九江中学。

点赞:18419 浏览:8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