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大西安文化贸易可行性及发展路径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在当今经济、历史背景下,文化竞争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不可忽视的一面。文化贸易对经济发展、国家软实力的提高、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是中国拥有历史文化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自古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西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西安文化经济圈将会以文化带动经济,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形式出现在世人眼中。
关键词:
大西安;文化贸易;发展路径
1672-3198(2014)24-0074-04
0 引言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是国家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经济事实和军事实力以外的组成部分。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见,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已经被中国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长期以来,中国是国际上顺差最大的国家,国际贸易总额也仅次于美国。但在文化贸易中,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比起来,中国在文化领域的贸易逆差十分明显。2010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同比增长151%,文化贸易逆差有所缓解,但依然存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出版规模也是世界第一,但这些优势并没有充分显现在文化贸易中。反而,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等的膨胀式的发展对中国文化、文化产品、文化企业都造成了威胁。现今,我们急需创造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建立文化企业,扭转文化贸易逆差现象。
本文从文化贸易的视角,结合文化贸易基础理论与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情况,通过研究大西安背景下文化贸易的必定性和可行性,探索文化贸易发展的路径。这对西安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弥补西安文化贸易研究的空白。
1 大西安发展文化贸易的必定性
1.1 文化的经济化是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转变的重要产物
经济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即生产方式又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在变革。从采集渔猎到农耕游牧,从当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进行的工业化到知识经济的兴起。
“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即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没有消失,但是它们已经变成第二位的。假如有知识,能够容易地得到传统的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中,知识已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从文化本身来讲,它已经进入文化产业化这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不断建立和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形成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实现文化商品价值增值的最大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生产力。”文化的经济化就是在现代“工业民族之后,新经济民族通过脑力劳动作用于无形物质,使用脑力劳动工具生产无形产品”的一种表现。它可以表现为文化产品在规模经济下的市场化、产业化,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已经愈加重要。
1.2 文化贸易是文化经济化的发展形式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做了如此论述:“消费与生产具有同一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同时,生产是一种消费,如生产性的消费,而消费也是一种生产,如劳动力的生产等。”从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上看,人类最底层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其次是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只有底层需要被满足后才能进入更高一层的需要。底层的物质需要是有限的,而更高层的精神需要是无限的。正是人类有如此的精神需要,那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满足物质需要之后,人类对文化产品的需要也无穷无尽。当代经济学家研究认为,在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以上的高收入阶段,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大为提高,从而进入追求时尚和个性的需求阶段,这就要求多品种的生产方式与之适应,推动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9748元人民币(约合4375美元),这说明,中国文化消费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的一切能力、习性的符合整体。”像比如饮食、服饰、住宅、生产工具、语言、文字、艺术、哲学、宗教、节庆等等都属于文化的内容,而从此衍生出来的产品和服务则被称作文化产品(传播思想、符号、生活方式的消费产品)与文化服务(满足人们文化兴趣和需要的行为)。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工业经济后逐步迎来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文化的需求必定催生文化产业的发展,会有更多的产品来满足文化需求。那这种需求也将会进一步刺激各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各国、各地文化具有差异性,那既然涌现大规模的生产,定有大规模地消费,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交换便显得尤为重要,国内文化贸易与国际文化贸易也就成为必定。“通过文化产品的国内外流通,把具有人类通适性价值的文化产品配送到消费者手上,这就是对外文化贸易的使命。”
1.3 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
文化产业的兴盛往往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悠久,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中国的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古都之首。上千年前,从丝绸之路开始,西安就以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其自身文化吸引、领导、影响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间的贸易。
丝绸之路不是由于经济理由而开辟,但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后,开始了中原王朝与西域游牧民族间的经济交往。游牧部落是生产牲畜与畜产品游牧经济,而中原王朝则是生产粮食与纺棉织绢、缫丝制绸的农耕经济,二者经济上互补性,不仅产生了的贡赐贸易,还促成了丝绸之路上穿梭往来的商队与好利的商贾。自此,在长达千年间,西域马匹为中原战马的改良,及其作为重要装备对战斗力的加强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贸易中,战马虽为物质交换,但伴随着物质交换而交流的饲养战马的策略,士兵骑术的精进也有着文化贸易的内涵。文化贸易还往往滋生在一种和亲形式的经济交往中,如汉朝政治联姻中的和亲公主远嫁他乡,也往往会得到很多赏赐。“乌孙以马千匹聘。”汉武帝于汉元封三年,“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并且很重视这次与乌孙的联姻“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赠送大量的车骑、服饰与生活用具,并为公主配备侍从等数百人。后武帝闻公主做《黄鹄歌》以藉思乡之情,甚是怜爱,“间岁遣使者持帷帐锦绣给遗焉,”以慰公主。这些车骑、服饰、生活用具,包括远嫁公主及侍从等人在西域游牧民族中也成为汉文化传播的使者。
汉朝时期,西域龟兹处于乌孙去长安必经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鉴于乌孙的强大且背后有汉廷支持,主动提出与乌孙联姻。“时乌孙公主遣女来至京师学鼓琴,汉遣侍郎乐奉送主女,过龟兹。龟兹前遣人至乌孙求公主女,未还。会女过龟兹,龟兹王留不遣,复使使报公主,主许之。”从《西域传》中可看出,乌孙公主曾在京师长安学习鼓琴,如此也是文化贸易的一种反映。
唐代长安作为当时的国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交流在这里最为集中、最为繁盛。各国使者宾客造访长安,传递外国文化同时输出中国唐文化。同样作为文化中心的长安可见《旧唐书》云:“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除此之外,长安又是全国的教育中心,国子监总设七学馆(国学、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各置博士。“国学之盛,近古未有”从西域各国、新罗、日本来的外国贵族子弟,多入国学留学。
长安自西汉以来便是东西方交通的枢纽。南海路出广州可达南亚诸国以至天竺,东海路可通往新罗与日本。长安西往兰州直至出玉门关即有三条通往西域的陆路,也可以说是三条丝绸之路。这些优越条件使唐代长安成为世界的中心城市,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集中点。从而中国丝绸、瓷器、茶、中药等及其制作、使用策略源源不断地流向西域各国、波斯、新罗、日本等,而各国的绘画、舞蹈、技术、音乐等也被吸引入唐。经济的持续繁荣,文化的不断交流,使得当时的长安文化贸易愈加兴盛。
而在今天,大西安的建设也呼唤着文化贸易的再次兴起,西安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就要彻底摆脱文化贸易发展的被动局面,以她自古以来的文化贸易优势,为整个大西安、陕西省、以及中国的国际贸易注入新的活力。
2 大西安文化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英国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各个国家可以选择自己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生产,再与他国进行交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分工大范围出现,现今生产全球化也是在全球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在发展文化贸易时亦是如此,各国或各城市应该选择自己具有突出优势的产业发展。在整个国际贸易过程中,西安应当发掘自身具有优势,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推动与其他各市、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这从资源情况、产业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国家政策扶持的角度上讲也是一条可行之路。
2.1 文化资源丰富
西安这座城市,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西安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她的文化资源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从周到秦再到汉、唐等13个王朝都曾在此建都。历史留给了西安无可替代的文化财富,而今开发的广度已有,如半坡遗址、秦兵马俑、碑林、大雁塔、明城墙、钟鼓楼、小雁塔等等,但开发的深度甚浅,以其为城市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有待提高。
历史在城市中的发展,也孕育了西安这座城市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民俗。西安这座秦风唐韵之乡,她的民俗从书法绘画到剪纸雕塑,从秦腔社火到特色饮食,从秦始皇兵马俑石榴节到清明黄帝陵祭祖……所有这些,使身在现代的人们依然领略古代帝都传统文化的风采与神韵。这些历史遗迹、民俗风情都是西安文化资源的体现,是历史留给西安宝贵的财富。
2.2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2004年来,西安市结合自身的文化资源,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分别重点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物及文化保护、广告会展等行业发展。2012年西安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34.68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文化产业单位实现增加值277.34亿元,增长30.2%;个体实现增加值57.34亿元,增长32.7%。从2004年到2009年的文化产业平均增速可达20%。在西安的文化产业中,曲江是西安文化资源开发的核心区域。2010年,曲江新区文化企业单位904家,从业人员总数达1.3万人,而文化产业综合增加值可达到75.9亿元。曲江新区依靠着重发展文化和旅游为主的城市模式,通过文化企业、旅游业用创意开发文化,从而带动旅游,加快经济发展。
介绍西安的纪录片近两年发展势头良好。如《大明宫》、《大秦岭》、《望长安》等。其中《大明宫》还入选《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在电视台或通过多家网络媒体播放。2008年在西安举办的国际旅游博览会,吸引了参展企业523家,观展人数2.89万人,向全世界展示了西安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同时,还推动了文化实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
文化产业在西安繁荣的同时,以曲江文化为代表的西安文化产业也将开发出越来越具有陕西特色与优势的文化产品,这些产品和服务会进入文化贸易市场进行竞争。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着力打造西安成为具有多样化、综合化、全球化功能的国际化大都市,大西安文化贸易的开展势必会提升城市价值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锦上添花。
2.3 居民文化消费提高较快
2012年西安全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均有了较快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982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因素实际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11442元,在省内率先突破万元大关,增长16.9%,扣除因素实际增长13.7%,实际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1.4个百分点。随着西安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也必定增加。2.4 政府政策重点扶持
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分别增长了2.8倍和8.7倍,图书版权进出口比例从2003年的9:1下降到2010年的3:1。数据显示出,中国有更多的图书音像制品出口到了国外,并且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和文化服务出口贸易均增幅显著。这般突出的成就和国家支持文化出口的政策环境的改善有密切关系。在此期间,、商务部、海关总署和财政部共同设立了《国产音像制品走出去工程专项资金》,积极推动我国音像产品出口。
国家还要求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等机构都积极为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提供项目贷款。在政府的支持下,像具有西安风情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走出国门。在2003年中国芭蕾舞团《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伦敦商业演出六场票全部售空。成为中国目前派往英国最成功、演出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文化贸易之一。另外,政府支持文化企业逐步采用FDI等方式通过收购海外剧场等方式增加文化贸易。
早在2005年,陕西省政府就曾发布地策略规制定《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以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娱演为重点,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企业并计划到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的产值、税收、从业人数明显提高,增长速度要高于全省GDP的增速。到2020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一番,使文化产业成为陕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陕西省文化厅也转发陕西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理由的通知,对陕西省的文化产业从税收政策上给予鼓励。2012年,陕西省委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理由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陕西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建设文化强省“八大工程”,着力将陕西省打造成为中国的文化强省。
3 大西安文化贸易的发展路径
大西安发展文化贸易已是大势所趋,因为自身的比较优势使得文化贸易具有必定性和可行性。那这既然是一条加快城市发展的可行之路,而这条路该如何去走,其具体路径,具体的发展策略又该如何选择,便显得尤为重要。从发展前景上看,大西安文化贸易应首先着眼于文化基地的集聚效应;同时加强对大西安特色文化品牌的建设;对沉淀中的历史文化不断创新与文化贸易人才的培养,形成文化贸易与大西安经济互动的良性循环。
3.1 建立文化基地
2012年西安市接待国内游客78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4.50亿元,增长24.2%。接待海外旅游者115.35万人次,增长15.1%,实现旅游外汇收入7.49亿美元,增长16.8%。如此多的接待量,证明了西安她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从这点出发,大西安就应该通过利用文化资源,形成文化贸易基地,通过贸易的连接方式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创意产业结合起来,发展城市经济。
如2011年西安世园会,成为了西安市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实现旅游总收入339.22亿元,文化演艺活动超过8500场次,新增就业岗位2.94万个,极大地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综合经济效益。西安文化资源“可以支撑旅游业扩大、包装旅游发展,使旅游产业具有更高的文化创意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运用相对成熟的旅游业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起点开拓文化贸易市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迅速将文化张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建立大西安文化贸易基地的确可以获取经济利益,发展城市建设、改善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
3.2 加强文化品牌建设
一般说来,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越深厚,且没有中断发展进程,并在当代没有落伍的话,它的文化品位就越高。而城市是否有竞争力和吸引力,不仅是看这个城市具有的文化资源、文化品位,还更要看其是否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从2007年起,陕西每年下拨3000万元支持‘大戏、大片、大剧大作’,到2008年起拿出200万元资助文艺创作,积极打造文化品牌。”从大雁塔、兵马俑、钟楼到“长安画派”、“文学陕军”、“西部影视”再到《大秦岭》、《望长安》、《大明宫》都成为陕西的文化品牌。而西安的曲江新区则是城市文化品牌的领头羊,现如今它的发展包括“曲江文化景区、大明宫遗址保护区、法门寺文化景区、城墙景区、临潼休闲度假区、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等。”曲江引领着大西安巩固、开发出自己的文化品牌,拉开文化贸易的序幕。
3.3 创新历史文化
文化资源的丰富不等于文化贸易就能够繁荣。而根本因素在于要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与创新。比如中国的熊猫被美国好莱坞成功开发成电影《功夫熊猫》,在国际上获得声誉与利润;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花木兰》也被美国制作为了动画片;甚至像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被日本公司改编制作成了动画和游戏,在国际文化贸易间获取巨大利润。“西安作为大唐长安的历史名城享誉世界,可鉴于此向国际输出历史文化产品,发展外向型文化经济。”西安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当代网络、影视、游戏等新的文化传播工具,创造文化贸易。如中国原创网络游戏如完美世界的《完美国际》、金山的《剑侠情缘网络版三》等新兴文化服务也成为文化出口贸易的重要增长点。2012年,中国原创网络游戏出口至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中国原创大型客户端网络游戏海外出口实际销售收入为331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46.5%。
大西安的文化贸易可将西安的特色与历史、民俗相结合,制作相关纪录片、开发网络游戏、构思小说、录制歌曲、创作电影电视产品,以独特的东方元素打开海外市场,使产品达到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吸引海内外游客。如西安电影制片厂在1988年张艺谋执导创作的《红高粱》获第三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金熊奖”;1990年,张艺谋的《菊豆》获第四十三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奖。这些影片的成功有力地说明了我们西安不能因为拥有历史文化优势就自傲不前,西安文化贸易必须创造,必须有创新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欢迎,扩大国际影响力,输出文化产品和服务,获取利润。3.4 提高文化贸易者素质
文化产业是人才密集型产业,其自身发展离不开人才,因为知识经济的时代本身就是依靠人才、依靠知识取胜。而文化贸易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了牵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仅仅国际贸易就需要既懂外语、又懂贸易相关技能、还要会营销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文化贸易作为其分支更需要在这种人才基础上培养出对中西方文化、价值、理念比较了解,对中国文化热爱、对文化产业熟知、对艺术品有一定鉴赏能力、通过贸易能对中国和国际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才。
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数195.6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067%。2008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60亿元,占全年GDP的1.9%。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较多,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会异常逊色。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现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如2004年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日本为18.5%。数字上的比较可看出中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低得多。这从西方经济学供给与需求两方面讲,我国文化产业供给不足,需求缺口较大,而从事文化贸易的人才更是缺乏。
大西安有其自身优势,在发展文化贸易方面她从不缺乏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而她缺乏的则是文化创意、策划和贸易等专业人才。“发展西安文化贸易必须从人才着手,应该西安文化产业的首要任务就是汇聚产业专业人才。”这就必须引起西安相关高校的认识和重视,鼓励他们在国际贸易基础上建立相关文化贸易专业或者培养方向,亦或以校企结合等方式加快对文化贸易专门人才的培养。
文化贸易附加值高、耗能低、污染少,具有传播性、感染力。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除了推动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发展之外,也应致力于开发文化产品,打造国际文化品牌,推动文化贸易持续稳定地增长。这一方面是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来拉动西安经济,另一方面则是顺应时展,创造无形产品开展以文化推动知识经济下的社会发展,对整个城市的生产力、环境、交通、劳动者素质都能有显著地推动作用。通过文化贸易,打造大西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人文品牌,通过树立文化品牌,又能推动文化贸易增加,加快大西安这个新兴国际化大都市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EB/OL].光明日报http:///fortune/2011-10/19/c_111107660.htm,2011-10-19.
[13]陕西省政府: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EB/OL].西部网http:///roll/201005/19/10000307_102027804.htm.
[14]陕西出台实施意见“推进八大工程 建设文化强省”[EB/OL]. 陕西日报http:///2012/shanxi_0105/106216_3.html.
[15]西安市统计局.世园会成为我市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EB/OL].西安统计信息网http://.cn/201301/151661652421_2.html.2013-1-9.
[20]邓民兴.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影视艺术创作[J].电影文学,2010,(4):13.
[21]段鸿济.推进我国文化贸易发展之策略分析[J].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9,(6):24.
[22]高东新.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与路径研究[J].人文杂志,2012,(1):108.

点赞:31367 浏览: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