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能力培养与体验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能力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吸收知识过程中所需要的技能,是要求对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因此,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完成新一轮课改的任务,实现人本化教育。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探究能力培养与体验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和要求,物理课堂教学的任务不只是为了学生的升学考试,更重要的是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变,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我们必须打破按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的传统框架,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学的方式,大力倡导科学探究。本学期我校物理组以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实验课题,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和安全的学习氛围。”学生常常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某门课,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每接手一届学生,首先和班主任一起分析学生情况,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并经常与学生交心,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尽量做到对每一位所教学生知根知底,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福建777”,从而增加学习信心和紧迫感。课堂上教师要用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昂扬的去感染学生,去开启学生的心扉,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教学,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比如上“远距离输电”时,教师讲解根据P=UI,在保证输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减少输电线路上电能的损失,只能通过提高输电电压,减少输电电流来实现。有的学生马上会提出质疑:根据I=U/R,输电线路的电阻R不变,电压U提高,电流I也将增大,再根据Q=I2Rt怎么会减少呢?这不矛盾吗?难道这里欧姆定律不成立吗?对这些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学生的眼光看学生,以学生的心理看学生。要把特别的爱献给“特殊”的学生,为他们制订培优辅差计划,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充满信心地、愉快地、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于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二、转变教师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有效沟通,这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知识权威和教学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因此,教师应顺应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在上“电阻定律电阻率”这节新课时,让学生一起探究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体会“控制变量法”的科学实验方法。并试着让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图和实验操作步骤后,请学生上讲台来操作一遍。这样做,对做实验的学生来讲,是对他们知识、能力的考验,同时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看实验的学生来讲,他们对自己的同学上讲台做实验,比教师做实验更加关注,能认真观察每一个操作步骤是否规范,且会毫不客气地指出错误之处,哪怕是很小的错误。这样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学始于思,思始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因此,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鼓励、支持、肯定、赞扬等积极的暗示,使学生放下包袱,冲破心理枷锁,自由联想,畅所欲言。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口头禅是:就怕你不说,说错了没关系,说不好不要紧,有说有奖。另外,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评价方式要正确、科学,评价语言要讲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先给予鼓励,尤其是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更应该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帮助学生探究。例如讲摩擦力时,有学生问:“既然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那么能不能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呢?”“课本上表格给出的动摩擦因素μ总小于1,μ有没有可能大于1呢?”等等。学生的好奇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保护和满足,因势利导与学生切磋探讨,认识问题的实质,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创设问题情境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究。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创设解决问题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矛盾,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可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是较抽象的物理规律,教师可通过演示提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①把小车轮朝上放在桌面上,用手推小车使其运动,停止用力时,小车就静止,按照人们的生活经验提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②把小车翻过来,轮子朝下,放在桌面上,向前一推,手离开了小车,小车还能继续向前运动,又得出:“物体的摘自:学术论文网www.808so.com
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至此,引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再如教“平抛物体的运动”时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播发飞机投弹的视频,最后定格在有三枚炸弹的画面),然后提出问题:炸弹做什么运动?轨迹如何?为何三颗炸弹在同一竖直线上?等等,从而引入新课。再比如在讲动量时可设疑导入:你看过蹦极表演吗?表演者脚上为什么要拴一根弹性较大的绳子,而不是普通的绳子?在日常生活中为避免物体破碎或受到伤害,常用一些泡沫或海绵等衬在周围;体育运动中,跳高或跳远时常用沙子或垫子加以保护,等等。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踊跃发言,这对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大有帮助。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努力把一些枯燥无味的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使之变得有趣,从而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源于:论文格式字体www.808so.com

点赞:26258 浏览:119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