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电商金融喜与忧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9月12日,“苏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称出现在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企业名称核准公告中。这意味着苏宁银行的名称已经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的批准。苏宁云商内部相关人士也对此予以确定,但他同时也表示,银行申请方面的工作正在继续跟进,目前还没有确切推进的时间表。苏宁目前已经注册了“suningbank.com”域名,在此期间,苏宁还注册了大量与此相关的域名且都在苏宁的保护名下,再次验证了早前对其开设银行进军金融业的传闻。
苏宁总部一位负责人称,“现在国家政策支持民营资本设立民营银行,苏宁云商确实有意筹备建立一家民营银行,目前正在积极申报阶段,名称应该是“苏宁银行”。
继阿里与亚马逊之后,作为国内排行第三的B2C电商平台,苏宁始终没有放慢发展创新的脚步。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开放平台不同的是,苏宁的开放平台在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同时推进。苏宁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体店也并不少见,布局全国的1600多家门店使得线上交易得以“接地气”,更贴近顾客。而目前报名入驻苏宁开放平台的商家总数也已经超过5000家,线上平台的蓬勃发展又切实扩展了苏宁的交易量。
以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为代表的电商企业,为何争先恐后地试水金融服务?将给整个金融业和客户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诸多电商欲占先机
其实,电商在金融领域也不是第一次一展身手了。早在2010年6月,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就率先在浙江成立,拥有小额贷款公司牌照的第一电商。据统计,截至2012年9月份,阿里小贷已累计为13万客户提供融资服务,贷款规模超过26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72%,低于我国银行业0.95%的水平。同时,阿里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阿里累计向小微企业投放贷款130亿元,由170万笔贷款组成,日均贷款交易近1万笔,平均每笔贷款额度仅为7000元。
2012年11月27日,京东商城携手中国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京东商城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具体服务内容包括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委托贷款融资、协同投资、信托计划等,内容涵盖了采购、物流和结算等多种金融服务。其服务对象不仅是诸多商家,就连消费者也可以享受到各项服务。
尽管苏宁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却不得不承认他吃的有创意。苏宁云商上半年频频试探着金融领域,苏宁小贷、易付宝的开门红之后,苏宁云商的金融触角终于伸向了商业银行。在8月29日,又正式公告进军保险,苏宁云商与苏宁电器集团共同出资成立苏宁保险销售公司,营业范围包括:销售保险产品、收取保险费、相关保险业务的损失勘查和理赔。苏宁保险销售公司拟定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2亿元,其中苏宁云商出资9000万元,占注册资本总额的75%,苏宁电器集团出资3000万元,占注册资本总额的25%。专业化运营保险产品,丰富了公司金融产品,推动超电器化运营;保险销售公司还将网络与门店结合进行业务推广,推动公司线上线下融合战略的实施。
“一站式”之利
沃尔玛也曾想涉足银行,但美国监管层不予批准,理由是破坏银行生态,容易对美国社区银行、中小银行造成威胁。金融业是资金的代表,而依仗于互联网的电商业无疑占据了更多的信息优势。想要依靠网络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无疑就最大限度的方便消费者的交易,而第三方支付就是最好的解决策略。此,电商同时掌控了发达及时的信息以及庞大的资金,了银行一直垄断着的信用地位。
一个企业最好的广告形式,其实就是“信用”二字。有了客户的信任,自然其销路也就能因此打开。由此可见,像苏宁云商这样的电商企业,进军金融后,一旦了像银行一样的信用口碑,那么其产品就不愁得不到更多的市场。另外,对于苏宁本身而言,银行业务的开展也更大限度地服务于消费者的小额贷款,使消费者从取钱到花钱购物都可以在苏宁完成,这种“一站式”的全程服务,不仅方便了消费者,自然也为苏宁牢牢绑住了消费者。
电商进军银行业,有着自己特有的优势,除了为苏宁本身带来诸多益处外,对于整个金融的生态环境也大有裨益。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大银行遵循二八经济,对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缺乏特殊关注;小银行供给不足,因为市场准入严格。电商开展金融服务可以独享一定的市场空间。”银监会此前发布的2012年度监管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24万亿元。按此计算,五大行的净利润占全行业的63%。按去年366天计算,五大行平均日赚21.35亿元。但是在庞大的资金占有量中,诸多等待资金的中小企业却迟迟得不到救命钱。企业如此,更何况个人,想要申请贷款更是难上加难。而正如阿里的贷款案例一样,不少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纷纷成交。让更多贷款而分不到资金的客户可以一解燃眉之急。因此,电商的入驻不仅丰富活跃了银行的业务形式,方便了大批小额贷款或急需用钱的用户,更在不断弥补资金分配不均的缺陷。
“质量为王”才是王道
尽管电商进军金融有着不少先天优势,并且的确缓解了不少银行资金分布不平衡的理由,但是其中仍然隐藏了诸多的理由与风险。无论是对于电商本身,还是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转,电商涉足金融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面对一套全新的游戏规则,谁能有胆量说自己一定能最后的赢家?
中国电子商务始于1997年,发展迅猛,早在2007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已达2.17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90%。而2008年6月底,网络购物用户人数达到6329万,半年内增加36.4%。截至2008年12月,电子商务类站点的用户覆盖已经从9000万户提升至9800万户。那么电商银行这个看似很有前途的市场是否真如商家所希望的宽广呢?有业内专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电商在人员、管理架构、风险监控、专业技能等方面,跟正规金融机构存在差距,不排除会导致交易秩序混乱、风险事件发生,甚至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护。这样反过来也会伤害电商本身的市场和发展。”如今不少电商企业都在积极扩张规模,试图达到“大流量、大平台、大效果”,但少有企业会想到自己是否有充足的把握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内取胜。中国的电商市场其实已经足够诸多企业在其中继续发展创新,但却在“规模为王”的诱惑下,不断追求着更大更多。因此对于电商本身,不能不说这是个不小的冒险。
而对于整个金融环境而言,即便是小额贷款,也一样要涉及到借款人的信用评级,风险的审定评判及管控能力。而电商银行的主导优势就是服务于小众客户,但这一客户规模小、较分散、信用等级比较低。因此如何鉴别客户的信用等级以及确保降低不良贷款,就成了电商银行面对的一大理由。一旦不良贷款事件在电商银行中频发,那么受损的远不止是电商本身,整个银行体系的信用都会因此受到影响。
不少电商企业,在金融领域显得斗志昂扬,但其中不乏盲目的铤而走险。“规模为王”的理念始终主导着不少商家,但觊觎远处的时候,却又总是容易忽视眼前最该提升的本职。与其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等去开拓全新的领域以壮大规模,倒不如在本已足够广阔的电商世界中闯出一片天地。

点赞:17471 浏览:8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