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在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于语言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性材料加工分析和综合,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数学学习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推理概括能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感性知识入手,积极推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提高学生思维的兴趣,在自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要思维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训练
所谓思维是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于语言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性材料加工分析和综合,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概括,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要进行思维训练,进行思维训练也离不开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数学学习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推理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应从感性知识入手,积极推动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形成概念、定律、推理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手段。然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缺乏起码的生活经验,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形成概念吃力。学生在学习抽象知识时,要经过多次实践,多次感知,多次认识才能在头脑中产生质的飞跃,形成抽象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锥的认识”一节时,学生对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什么图形的认识比较模糊,他们总是说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三角形。为了弄清这一理由,我认认真真地做了两个不同形状的圆锥的“外衣”,同时也让每名学生自己也准备一个圆锥。实践,他们终于弄清了原来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二、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提高学生思维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性基础上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爱学习,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会养成学习知识探求知识奥妙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你就去深思、去学习、去勇敢地面对、去增强解决理由的能力,才能形成正确的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一节时,我本地区地处城乡结合处,秋天,场院上有粮食堆,同时,有的住宅外面有沙堆或煤堆,我就问学生,你想知道它们的体积吗?你想知道它们的重量吗?假如有人问你它们的体积怎样计算你会吗?你想学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对圆锥体积计算的浓厚兴趣,从而进入到积极的思维状态。

三、在自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自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来源之一。人们在老师指导下的学习必竟是很有限的,人的一生所获取的大知识靠自学得来的,所以从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为。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按自学要求或对照自学提纲在课前或课中自学课本。自学时,可以讨论,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记住关键记、句,然后问老师、同学,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之后,使学生逐步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用自学提纲,最后达到完全自学的程度。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的认识”一节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复习提纲:圆柱有几个面?哪几个面是平面?哪个面是曲面?它有多少条高?平行底面切开会什么图形?垂直底面切开会什么图形?学生可以讨论。学生看书、深思、议论、质疑、操作达到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接着自学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中思维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儿童的思维大多还是以具体的事物为依据而逐步发展、迁移、过渡到逻辑思维。具体思维是思维的起点,作为小学生,思维还是占主体地位,具体思维的过渡是思维方式训练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对思维更感兴趣,也更易于接受,也更能充分地发展为逻辑思维。小学生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表象。为此,在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他们接受事物的能力,生动、鲜活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就是开发、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手段之一,是学生以思维的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推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是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任务之一。(作者单位:辽宁省阜蒙县八家子学校)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33696 浏览:156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