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生命作用视域下当代心理健康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以全新的生命视角,审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状况,并试图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生命作用的视角去引导大学生敬畏生命,不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生命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大学生伤害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作用;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曾院珍(1986-),女,广西贺州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尹江霞(1979-),女,湖南衡阳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讲师。(广西 南宁 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大学生生命作用感的干预与生命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LSZ053)、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科研项目“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作用感及其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13RSLX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007-0079(2014)08-0215-02
近年来,在被誉为“塔”的大学校园里,因心理理由休学、退学的学生数量不断上升,案例成倍增加,凶杀事件不时见报: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室友血刃事件,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尸案等,这些伤害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理由的更多关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但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一桩桩轻视、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件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也看到了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他人生命的漠视。许多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缺失和淡化才是大学生各类伤害事件发生的根本理由。
鉴于此,本研究以全新的生命视角,审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前状况,并试图将生命教育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去,从生命作用的视角去引导大学生敬畏生命,不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生命质量,为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大学生伤害事件的发生。

一、生命作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作用治疗创始人V.E.Frankl认为追寻生命的作用是人类最基本的原始动机,生命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心理上的困惑与迷茫;心理学家H.B.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从表现形式来看,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更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1]黄希庭(2004)认为,心理健康分为心理疾病或障碍、心理机能正常和完美人格三个层次,其中,完美人格属于高层次心理健康,表现为有高尚的目标追求,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渴望生活的挑战,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作用。[2]从这个层次上看,关怀生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
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报告表明,生命作用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李旭、卢勤(2010)指出,学生对生命越热情,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对未来期待”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3]生命目的和生命制约是预测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4]赵晴(2008)在对四川省医科大学生的调查中得出,生命作用感与总体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5]王丽敏(2005)等人在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中得出,生命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对生命态度方面不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降低对应激源、应激反应的感受程度和改善抑郁症状。[6]由此可见,生命作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生命作用视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状况分析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长足地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目的。但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过多地关注学生消极的心理理由和行为理由,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发展性指导的需求。从生命视角透析,教育的初衷是关注人的生命,提升生命价值,注重生命质量,也就是说教育应该关注的是每个人,应通过积极的一面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就此而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工作重心的偏差——重心理理由解决,轻生命潜能发掘
在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人们往往列举出许多数据来说明大学生心理理由的严重程度,各类机构在考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时也总会以心理理由的多少作为衡量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更注重学生心理理由的解决,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少数学生心理理由的辅导、咨询上,以医学化模式为主轴,却忽视了每个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获得专业指导,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大学生活质量。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容易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消极、不良的一面,也就很难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推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另外,根据V.E.Frankl的观点,大学生许多心理理由的产生和行为的出现都源于生命作用的缺失,[7]是一种存在性的心理病症。[8]然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在涉及危机干预理由时才会面对“生与死”的主题,对大学生理解生命作用、挖掘学生心理潜能以及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相对较缺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防治学生的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激发积极潜能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教育内容的偏重——重矫正,轻发展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虽涉及学习、人际关系、情感等大学生生活的许多方面,但在内容编排上主要是相关概念的内涵、特点、不良理由的表现及调节方式,在教授过程中也更偏重于心理和行为理由的矫正,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发展性指导的需求。从生命作用的视角看,作为生命而存在的人,都渴望寻找出生命的作用与价值,积极能量的激发,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面对人际关系、情感、生涯等日常生活事件,在面对这些理由时,如何顺利度过、不受困扰才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这些理由虽不构成心理理由,但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除了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外,还应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与训练,不断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点赞:29189 浏览:13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