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舆情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危机舆情监控机制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网络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须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危机舆情监控报送机制,准确掌握心理危机舆情信息,才能使得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方法等顺利实施。本文从高校心理危机舆情监控、舆情报送及其体系的运行等对高校心理危机舆情监控机制进行探究和思考。
【关键词】网络 新媒体 高校 心理危机 监控机制
培养身心健康、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教育创新的根本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运行过程中,则发挥着极为重要的长效作用。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与《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强调了高等学校在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力度,要求跟进心理危机舆情监控机制建立健全的步伐,探索出一套适合现代大学制度的心理危机舆情监控报送机制。

一、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危机舆情监控机制的意义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诸如论坛、微博、ipad、智能手机以及社交媒体等网络媒介的高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当前我国社会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与问题。当前网络与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和传播群体,大学生是网络群体中极为活跃的一部分,多数的网络舆情、校园心理状态等均是通过此类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传播和互动,进而推动事态进一步发展。
为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全面实施和推进,就必须快速准确的掌握校园心理危机舆情信息,准确定位心理危机干预开展的工作对象和获取有效的工作基础信息,才能使得危机干预的策略方法、咨询技术手段等有充分的时间和余地施展,达到降低甚至消除心理危机事件带来的恶劣影响与严重后果的效果,从而保障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稳定有序的开展。因此,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危机舆情报送机制等有序、规范的建立,对于大学生个体、群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对于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对于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心理危机舆情监控操作性概念及内涵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心理危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如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认为,心理危机是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①按照这一分析,我们可以从认知、躯体、情感、行为表现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分析与把握社会不同群体在危机事件中的反应。研究者王晓刚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现状,也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我国高校实际且可操作性较强、简捷明晰的心理危机评估指标,以供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识别高校校园的心理危机事件。②
此外,结合个体心理危机在“知、情、意、行”以及社会支持系统力量的强弱等综合指标,也有研究者将高校心理危机划分为发展性、境遇性和障碍性危机等。其中发展性危机包括新生适应、考试焦虑、学习、违纪、就业、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恋爱及婚姻、性取向困扰等问题;境遇性危机包括家庭重大变故(如亲人伤亡、失业或破产)、突发重大疾病、遭遇性危机(性伤害、意外怀孕)、突发的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和火灾、其他危及人身安全的事故、突发性的受辱受惊吓等;障碍性危机包括神经症、痣症、人格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网络成瘾、精神分裂症等。③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危机舆情监控是指高校通过人工排查、借助互联网的信息传送渠道,对学生个体因负性情绪(如焦虑、震惊、沮丧、担忧、悲伤等)引发的心理危机或疑似心理危机事件进行动态系统的监管和预测行为。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灾害性影响不断升级,心理危机舆情监控机制成为高等教育应对高校心理危机灾害、备受国内高校学务一线管理层高度重视的“高校维稳系统”。

三、高校心理危机舆情监控信息报送的组织建设

建立“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舆情监控工作网络,即“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层层渐进的动态监控网络,明确每一网络层级的工作职责,确保舆情监控报送工作的时效性。
1、学校
在高校学生处的领导下,由心理健康中心负责统筹、部署全校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包括制定《心理危机动态识别监控工作条例》,规范心理危机舆情监控信息的运行机制;负责指导、鉴别、承接学院心理危机上报的舆情监控信息与分类工作对象的具体工作内容,并对心理危机重点人群进行高密度筛选与危机干预指导;负责重点心理危机个案的评估、转介和处理;指导校级层面分管心理危机舆情监控工作的学生干部队伍。
2、二级学院
党总支书记责任制下的院心理工作领导小组,设专职心理舆情信息专员。管理和培训学院心理委员与社区寝室心理舆情观察员;以寝室为单位实施动态关注学院呈报的“需要特别关注学生”,建立动态更新的学生心理档案,做好日常关注和结对帮助工作;第一时间上报心理危机事件,并配合学校做好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工作。
3、行政班级
设心理委员负责管理寝室心理舆情观察员,搜集整合心理健康动态信息的报送;保持与寝室心理舆情观察员的日常联络与信息沟通,关注全班同学的动态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向学院心理工作领导小组上报有异常或疑似异常心理与行为的舆情信息,配合院校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
4、社区寝室
设心理舆情观察员,负责了解同寝室同学家庭联系方法和主要亲友基本情况;适时向心理委员反馈本寝室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如发现危急情况要及时向学院心理工作领导小组或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报告。

四、高校心理危机舆情监控与信息报送体系的完善

1、确定工作目标
工作目标信息来源于班级和寝室报送的心理动态信息基本数据与突发危机事件时的即时报送两部分组成。源于:科技论文www.808so.com
心理舆情员可借助微博、人人网、BBS等传输动态信息,进行舆情资料的搜集。
2、由学院心理健康中心会商制定危机预警机制
针对各种类型的心理危机事件,制定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和对症下药,其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是确定监测的工作对象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反映强度。院校两级危机干预体系可通过“心理动态档案系统”关注危机个案的心理健康动态变化,结合个案实际制定有效干预方案。
3、“四位一体”密切关注危机事件的动态变化
心理信息员和寝室观察员要保持第一时间对事态的获知力,加强心理危机事件监测力度。此环节也可以通过新媒体等舆情监控系统,在危机事件前后大量采集、汇总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并将有效信息系统整合向学院心理健康中心呈送,促进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指定和调整。
4、启动“家校直通车”及时传递和沟通舆情信息
与遭遇心理危机的学生个体及学生家长保持紧密沟通,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家校沟通”的危机预警疏散通道,通过学校疏导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共同商议,判断心理危机产生原因和走向,对心理危机预案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准确定位危机干预的策略方法和咨询技术手段,从而达到降低甚至消除心理危机事件带来的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
总之,网络媒介发展的速度和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使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得到了强有力的媒介技术支持,但也面临着媒介多元化对学生群体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影响,使得网络中学生群体由心理危机引发突发事件的频率和程度呈上升趋势。为此,构建完整的、适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心理危机舆情监控报送机制,成为实施此项人才培养战略中一项亟待深入探索、长期投入与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①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
②王晓刚,《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3):25-27
③林磊、陶思亮、王群,《高校心理危机监控报送系统的构建与整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0(21):77-79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责编:刘冰石

点赞:22653 浏览:9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