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殷墟甲骨文化影响之浅探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甲骨文作为上古时代的真实镜像,蕴含着深厚的华夏民族精神。本文通过研究位于中原地区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拓片所记载的内容,来说明甲骨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具体表现为甲骨文里的“自然崇拜”观对后代“天人合一”思想数千年的影响。
关键词:甲骨文;天人合一;自然崇拜;自然神
1671—1580(2014)05—0140—02
漫漫历史长河,华夏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直至今日演绎大国崛起的神话,究其理由,不仅仅是我们民族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更重要的是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这个文明的国度,在人类文明最初形成的时代——殷商时期,就早已建构了自己民族丰富独特的精神文化,并深深影响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本文试图从记载殷商时期的主要文献——甲骨卜辞来探讨中原文化对整个华夏文明的作用。
甲骨文主要是指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公元前10世纪)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一种文字,是目前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记载,曾被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或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至今,安阳殷墟共出土了商代甲骨文约15万片,它主要记载了商代晚期从盘庚迁殷到商纣王灭亡273年间的历史。商纣王经常要用龟甲或兽骨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项(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预兆情况、验证结果等)刻在甲骨上,并让史官保存下来。这些甲骨文不仅对我们了解、研究殷商时期的社会状况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它作为中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也非同小可。从占卜刻辞的内容方面来看,甲骨文化中的自然崇拜观深深地影响着华夏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天人合一”的概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天人关系”理由则是我国古代哲学领域讨论的最重要的话题之

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时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依据。

“天”有多种涵义,归纳起来至少有三种涵义,一是主宰之天(有人格神作用),如:“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大盂鼎》)“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周书·召浩》)“皇天上帝”或“皇天”、“上帝”都是指最高的神灵,这说明“天”是主宰作用的“天”,含有人格神的意思,对人间具有绝对的权利。第二种涵义是自然之天(有自然界作用),如《诗经·小雅·雨无止》里有:“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谨,斩伐四国。”这里的“天”不仅涵盖了“主宰之天”的作用,也涵盖了高高在上的“自然之天”的意思,这里的“天”可以降自然灾祸。第三种涵义是义理之天(有超越性、道德性作用),也就是说,“天”还有道德的作用,“天”秉其赏善罚恶的原则代表着一定的道德作用。如《尚书·召诰》中说:“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帝王只有崇尚德政,以道德行事,不横征暴敛,才能得民心,得到天的保佑。
“人”则具有两重含义,一是主要指群体性、社会性的人,即众人;二是指富含个体精神自由的人,即个人。两者都是指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庄子》)天人本是合一的。后被西汉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二、“天人合一”的雏形——自然崇拜观

自然崇拜是远古人类的共同观念,也是原始宗教的理由之一。远古时期人们对于作为自然界化身的诸神的祭祀,主要在表示感谢膜拜和应顺的心意,还有祈祷免灾,这种对自然的依赖、信仰的民族精神,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自然观念。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社会发展中逐渐扩大到更广泛的范畴。人与自然的关系延伸到人和社会道德、政治以及自由等方面的关系中,建立了一个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点的“天人合一”的系统。
作为目前发现的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记载了上古祖先在恶劣的存活环境中对强大的自然的崇拜。上古祖先对大自然客观物质世界、人的本身还没有达到理智成熟的程度,相信万物皆有灵性,出于依赖和畏惧的心理,诸多神崇拜形式由此产生。其崇拜对象广泛,其中有自然崇拜,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天象或气象的崇拜。这种与自然神秘的互动反映了上古祖先心中对那种客观不存在的力量的幻想,这就是我们后代所谓的“神”。例如下面所讲的各种自然神。
自然神包括多种,大致分为天体之神和天气之神。天体之神包括日月星辰,天气之神包括风、雨、雷、电、虹等。

(一)天体之神

1.对日神的崇拜
中国古人很早就有了对太阳的崇拜,例如仰韶晚期彩陶中的太阳纹,反映了原始先民观察天文的现象。古文献有关日神的记载很多,如《山海经·大荒东经》有“汤古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描绘了太阳神的运转规律。《墨子·非攻》有“至乎夏王桀,天有浩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涉及到日神所带来的灾祸。在甲骨文中,商代人视太阳为非常态,以日神预兆着祸福灾祥。
2.对月神的崇拜
在甲骨卜辞中,太阳之神的地位比月神的地位重要得多。所以与日神相比,月神在甲骨卜辞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少。但仍有记载月食的内容:
任寅贞,月有,王不于一人祸。任寅贞,月有,其又土燎大牢,兹用(《屯南》726)
之夕月有食(丙 56)
意思说,月食一出现,人间就会有灾祸发生。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月食是上天降下的灾祸,被神所制约左右。《艺文类聚》引刘向《五经通义》,对于甲骨文中的模糊认识开始进一步的深究:“月中有兔与蟾蜍”,对月蚀加上了更深一层次的想象。

(二)天气之神

上古人们“万物皆有灵”的观念中,认为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无不充斥着神灵之性,甲骨卜辞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1.对云神的崇拜
甲骨文中有望云识天气的现象。
启不见云(《合集》20988)
各云不其雨(同上 21022)
兹云其雨(同上 13649)
2.对雨神的崇拜
上古时代,干旱或洪涝都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其他气象比,雨与人们的关系最为密切。殷人十分注重雨的具体情况和程度,“雨”的描述有大雨、小雨、雨小、雨少、多雨、疾雨、雨疾、雨不疾、从(纵)雨、延雨、退雨、去雨等等。
三、结语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科学、道德、审美意识等都有深远影响。而它又汲取上古时代自然崇拜观的精华,并对其发展创新,依附于而不局限于原始崇拜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见得这一古老民族的智慧。与此同时,这种自然崇拜的力量也深深渗透到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都蕴含着远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的敬重之意。
当然,与后代的那些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的神话或详实生动的史书相比,甲骨卜辞的记载显得古拙、简单,甚至可称作幼稚,但这正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的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可以说是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
[参考文献]
[1]茅盾.神话研究[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2]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宋镇毫.夏商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聂广桥.甲骨文中的自然崇拜与上古神话[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Lack and Improvement of Taking Standard English as Teaching Goal and PriorityDUAN Nianhua
Abstract:English teaching has long years of history in China, during these years, we always take standard English as teaching goal and priority, but English in its development had spawned many regional variations, like the African English, Australian English, Indian English, etc. So whether using a kind of English variant - standard English as teaching is enough or not? Therefore I will put forward my own point of view, improve the current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standard English; Englishvariations; English teaching; improvement
总结经验 把握内涵 明确目标 专业发展
——在吉林省2013年度干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点赞:25963 浏览:119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