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真”情境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华而不实的课堂,不是的课堂,而实实在在高效的课堂,是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的课堂。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可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的作用,有必要对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进行理性的深思。

一、创设数学情境的性

在数学教学中,情境是联系生活与数学的纽带。其性在于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并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理由意识。在教学伊始,精彩的导入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好的教学情境不应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而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引领作用。

二、创设数学情境的策略

在教学中,是否选择创设情境,或在选择创设的情境内容时,都应以此情境能否为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服务为前提,否则将得不偿失。情境的创设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教学实践,我认为创设数学情境的策略有以下几方面。
1.内容具有趣味性
创设趣味性的情境要以服务教学为基本前提,绝不应使创设的情境课堂教学的“花瓶”。要紧紧围绕每一节课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技能、数学深思等。因此,数学老师要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从生活情境中挖掘趣味性的数学理由。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可由一个故事导入:相传古代有个国王,由于崇尚迷信,世代沿袭着一条非常奇特的法规:凡是囚犯,在临刑前都要抽一次“生死签”,就是在两张小纸上分别写着“生”和“死”的字样,由执法官监督,让囚犯当众抽签。此时我抛出理由:你们认为囚犯会有怎样的命运?有一次,一名大臣因不满国王的残暴统治而替老百姓讲了几句公道话,为此国王震怒不已,决定处死这名敢于“犯上”的大臣,而且不让他半点获救的机会。于是,国王制定了一个阴谋:私下叮嘱执法官,把“生死签”的两张签都写成“死”字。此时我又抛出理由:现在你们认为这位大臣的命运会怎样?故事吸引了学生,与此同时,在我抛出的两个理由中也引出了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如此一种趣味性的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数学知识得以充分展示,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2.内容具有生活性
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即教育”,因此创设的数学情境内容还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数学,这有利于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理由,更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以数学的视野观察生活的能力及解决生活中的数学理由的能力。在执教《商的近似值》一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进入这个内容的学习,从而使教师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五年级的学生准备到公园秋游参观菊展,在超市买了两种食品:三瓶牛奶优惠装5.5元,四块妙芙蛋糕9.5元。请你算一算:一瓶牛奶、一个蛋糕各要付多少钱?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数学理由的情境中,也自然地开始了新课“商的近似值”的学习,效果很好。
3.内容具有时代性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能书本、媒体、电视、互联网等渠道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他们的认知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语。作为教师,的教学更要与时俱进,应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所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时代性。在教学《分数加减法》一课时,可利用图片情境进行导入:社会的不断进步,交通也在发展,在一条积淀了厚重华夏文明的线路上,开通了第一趟充满了现代科技元素的城际列车,这就是贯穿了炎黄文明腹地的郑西高铁。两个多月过去了,每天都有许多旅客在感受“陆地飞行”,据了解,郑西高铁时速可达352公里/时,从郑州到洛阳只需2/3小时,从洛阳到三门峡1/2小时,你们知道从郑州到三门峡多长时间吗?由此利用紧扣时代脉搏的信息,精心设计其与本课内容相结合,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内容具有理由性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理由性的情境,加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贯通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在执教《平均数》时,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学校正在举行春季运动会,某班学生参加了跳绳比赛(出示两组学生每个人跳绳的个数与每组跳绳的总数的表格),问:哪个组获胜?由于直观观察表格是没有充足的理由能说明哪个组获胜,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他们在积极地深思,寻求用更科学的策略来解决这一理由,平均数就在学生的讨论中出现了,我没有急于肯定这一结论,而是把另一个理由摆在学生面前,为什么用平均数来比较而不是用总数来直接比较呢?这促使学生向更深层次深思,了解平均数的特点。理由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不断地积极深思,寻求解决理由的最佳方案,而在这一过程,学生不仅理解掌握了平均数,而且解决理由的能力也了提高。
三 结束语
总之,一个成功的教学情境应包含趣味性、生活性、时代性和理由性等,在教学中应恰当选择素材、精心设计过程,并结合以上几方面创设情境,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需求的“真”情境。
〔责任编辑:范可〕

点赞:6577 浏览:2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