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院外转运护理体会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院外转运过程中采取相应护理措施达到的效果。方法 对51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院外转运的整个过程加强护理和监护。结果 所有患者通过采取安全的搬运方法、相应的心理护理、吸氧、止痛、严密的病情观察等护理措施,均成功转运。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转运过程中,细致的病情观察、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危险性,提高转运成功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院外转运; 护理措施
[]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06-01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量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或坏死所致。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恢复缓慢且病死率高,不仅对病人躯体组织器官损害严重,而且造成心理上的重大负担。在发病的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但早期的心脏血运重建手术等治疗方法或因病人家属的强烈要求使得部分病人须转送至上级医院继续治疗,转运过程中存在更多的风险,因此在转运过程中有效的护理措施和病情观察显得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向省级医院转运51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其中男37例,女14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82岁。所有病人均明确诊断,梗塞部位:前壁梗塞21例,前间壁梗塞9例,下壁梗塞13例,侧壁梗塞6例,后侧壁梗塞2例,发病时间在2-24小时之内,病人均已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应用扩血管药物等相应的紧急处理。
2 护理措施
2.1 急救车辆与急救人员的要求 急救车必须使用监护型,配备各种抢救仪器设备,选择条件较好的驾驶员,应有较高的驾驶技术,熟悉行车路线,尽量避免塞车,转运途中保持车辆平稳快速,防止过度颠簸。医生、护士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具有独立工作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并准备好急救药品、仪器。若病人生命体征不平稳,特别是容易发生心室颤动的AMI病人转运途中至少需2名护理人员同往。
2.2 病人的护理
2.2.1 病情评估 加强转运风险的评估,履行告知义务,转运前对患者综合情况的评估是转运安全的基础,医务人员应把转运中的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使家属有思想准备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减少医疗护理纠纷,在征得家属理解和支持并履行风险法律文件签字同意书后方可转运。
2.2.2 病人的搬运 上、下救护车前、后均检查各管路是否通畅,最好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以确保转送途中保持有效的静脉通路。注意各种管道是否连接紧密,防止管道扭曲、滑脱。AMI患者忌用力,否则会增加心脏负担,扩大梗塞面积,所以转运时要用担架搬运,使担架保持相应水平位,特别是上下救护车时,勿大起大落,搬运时嘱患者不要用力,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或地西泮,以缓解其紧张情绪,消除其恐惧心理。避免诱发心室颤动等严重并发症,影响病人的预后。
2.2.3 心理护理 心肌梗塞患者病情危急,症状反应剧烈,治疗措施复杂,加之对预后效果不确定性,所以常引起患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而这些变化,恐惧、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以及否认心理、依赖心理等又可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因此做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整个转运过程中,护士应始终陪伴在患者身边,了解和解决患者所需,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适时的给予解释、疏导,尽快消除患者的焦虑、孤独感,避免家属在患者面前哭哭啼啼或惊慌失措导致病人心理变化而加重病情,以从容的神情取得病人的信任和家属的支持。
2.2.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AMI急性期致死的主要原因包括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1)心律失常:多在起病1-2周内,尤以24h内最多见,如频发性室性早搏、多源性室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呈二联律;(2)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可以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加快、脉搏细速、四肢发凉、皮肤湿冷,继之血压下降,尿少等;(3)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早期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率加快、舒张早期奔马律等危险征兆,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对患者做好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的连续性监测,认真听取患者主诉,了解患者有无胸痛、胸闷症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避免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尤其是无痛性心肌梗塞的并发症多发生在发病的6h内,且发病后4h易导致室颤和猝死[3]。因此护士应随时准备好抢救药物和抢救器械,如车载除颤仪、呼吸机、气管插管等。在使用监测电极片是要注意避开右侧锁骨下、左腋中线第5肋间的除颤区域,以便于紧急情况下进行除颤。一旦患者的监测示波中频繁出现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等室性心律失常时,应将除颤器放置于患者身边,以备急救[4]。
2.2.5 吸氧护理 吸氧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有助于梗塞周围缺血心肌的氧供,缩小梗塞范围,从而减轻心肌缺氧性损伤。急性期给予高流量间断或持续鼻导管、面罩吸氧,合并急性左心衰者给予加压吸氧或50%酒精湿化吸氧。
2.2.6 疼痛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多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疼痛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肌缺氧加重,促使心肌梗塞范围扩大,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和休克,因此,迅速止痛极为重要。一般根据医嘱可用盐酸哌替啶50-100mg肌肉注射或2-5mg皮射或静脉注射。但老年患者合并有呼吸功能不全或休克者慎用。也可常规用油10mg加5%葡萄糖溶液48ml持续微泵输注。根据血压、心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808so.com
率、疼痛轻重及发作次数调节速度,达到完全止痛的目的,才能有效制止梗塞范围的扩大。
3 结果 51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转运途中通过采取安全的搬运方法、相应的心理护理、吸氧、止痛、严密的病情观察等护理措施,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等意外情况,均成功转运,安全到达接收医院。
4 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是提高AMI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不仅治疗要及时、有效,急性期的心理护理干预、病情的密切观察、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心肌梗塞患者转运过程的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张宗雪,容艳仁,李小艳.急性心肌梗死在综合ICU的观察与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3):390-392.
夏立军.长途转运危重患者的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J].临床急诊杂志,2011,12(1):56-57.
[3] 李新娥.老年急性多部位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的观察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1999,16(2):36.
[4] 杨林,李靖,单立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7):658-660.

点赞:28977 浏览:1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