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对“5·12” 重灾区院前急救影响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的 分析“5?12”重灾区四川省德阳市灾前灾后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 将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德阳市急救中心所救治院前急救患者11 325例设为震前组;将2009年l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所救治院前急救患者共16 265例设为灾后组,将两组病例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院前急救性别、年龄、疾病顺位、出诊季节分布及24 h内时间分布、出诊半径、院前死亡病例疾病分布、年龄分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灾后重建组院前急救患者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返回时间比地震前明显缩短(P<0.05)。结论 德阳市地震前后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没有明显变化,由于灾后重建促进了德阳市院前急救硬软件建设,院前急救效率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灾后重建;院前急救;影响分析
Reconstruction of the hardest hit disaster area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greatly impacts on pre-hospital medical care in Deyang city JIANG Wei,YAN Tao,LIU Hui, LI Yuan-jian, TAN Hong, HU Zhuang-li,WANG Sen. The Emergency Center of Deyang City,The People’ s Hospital of Deyang, Deyang 61800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YAN Tao, Email:cqyt1998@sina.com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in pre-hospital medical care before and after “5?12”Wenchuan earthquake in Deyang city.Methods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the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cases treated in摘自:学年论文格式www.808so.com
Deyang emergency medical center from the January 1, 2007 through the December 31, 2007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 pre-earthquake group) and those treated from the January 1, 2009 through the December 31, 2009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post-earthquake group) with the criteria of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10).Results (1)There were 11 325 patients medically cared before earthquake and 16 265 patients after disaster. The distribution of sex, age, the top five causes, the seasonal and diurnal variations of emergency call, radius of service circle of pre-hospital medical care cases were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2) The time required for scheduling ambulance and time consumed for the transportation of patients in the post-earthquake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the pre-earthquake group (P<0.05). Conclusions The efficiency of medical care done by 120 Emergency Command Center in Deyang city has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case of without change in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after reconstruction of disaster area.
【Key words】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Pre-hospital first aid;Impact analysis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重要组成部分。“5?12”汶川大地震后,重灾区德阳市在国家的支持下实施3年灾后重建,全市医疗卫生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得到援建方的大力援助,全市院前急救网络体系迅速发展,急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有了很大提高。为了科学地利用急救医疗资源,更有效地开展城乡院前急救,笔者对地震前及灾区重建后德阳市院前急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德阳市急救中心自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及200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接诊的急诊病例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
1.2 筛选标准急诊病例的定义:急症突然发生或原患慢性病突然加重,患者对病痛难以忍受,或病情危及生命的各类病症[1];呼叫了德阳市急救中心“120”;调查表信息完整的病历为此次调查研究的纳入标准。未满足以上标准的病例均未纳入此次研究。
1.3 方法
1.3.1 病例分组 符合以上纳入标准的病例,共27 590例,将“5?12”汶川大地震前,2007年接诊的11 325例病例设为震前组;2009年接诊的16 265例病例设为重建组;以上两组又根据是否在院外死亡分为震前死亡、非死亡组;重建院前死亡、非死亡组。
1.3.2 实施方法 选用德阳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救护记录单为调查表,项目有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急救呼叫时间与地点、初步诊断、病情摘要、行车里程等。调查前,随车医生经统一培训记录单的填写,由专人负责核对存档。
1.4 疾病分类方法
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根据系统所记录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初步诊断等信息将疾病分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创伤、中毒、小儿科、妇产科、五官科、其他等12类[2]。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正态分布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均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数据以中位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性别分布
震前组院前急救患者11 325例,男6160例,女5165例,男女性别比为1.21∶ 1,年龄1 d至99岁,(44.84±18.88)岁。重建组院前急救患者16 265例,男8804例,女7461例,男女性别比为1.18∶ 1,年龄1 d至98岁,(45.23±17.46)岁。两组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45.11±18.02)岁,性别比为1.19∶ 1;两组以青年37.71%、老年35.52%为主。见表1。
2.2 院前急救时间
重建组比地震前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返回时间均明显缩短,院前病死率下降(P0源于:大学毕业论文www.808so.com
.05),见表2;重建死亡组比震前死亡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返回时间明显缩短(P<0.05)。见表3。
2.3 疾病分布、院前死亡病例分布
重建组与震前组前5位疾病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急救病种前5位依次是创伤38.82%、脑血管系统病18.77%、心血管系统病17.56%、呼吸系统疾病9.29%、中毒6.03%。
重建组与震前组死亡病例疾病分布及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院前病死率为7.97%,死亡年龄分布情况以>60岁最多,占54.41%;死亡原因以脑血管疾病28.30%、心血管24.98%和创伤22.38%等依次顺位。
2.4 季节、时间分布
将年季节分为春(2~4月)、夏(5~7月)、秋(8~10月)、冬(11~1月)。将24 h每顺次2 h划为一个时段。重建组与震前组季节分布、24 h分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院前急救患者以冬季人次最多37.12%,,依次是夏季25.89%、春季21.05%、秋季15.94%;一天中以昼多夜少分布,高峰时段为8∶ 00~24∶ 00,占86.75%且成型8∶ 00~12∶ 00,14∶ 00~20∶ 00。
2.5 出诊半径
将德阳市分为市区(半径10 km)3个区域,重建组与震前组出诊半径分别为(8.15±3.25)km、(8.20±4.40)km,两组出诊半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诊数量市区略高,占52.40%。见表4。
3 讨论
3.1 基本情况与地震前无明显变化
分析和比较德阳市“5?12”地震后2009年的院前急救病例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发现与德阳地区地震前2007年院前病例的基本特点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最多为18~40岁年龄段人群,其次为大于60岁以上人群。
3.2 疾病谱和时间分布无明显变化
院前急救病种前5位依次是创伤、脑血管系统病、心血管系统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毒。青年患病高于其他年龄组并以创伤为主,可能与是主要从事劳动的年龄有关,老年患病比例次高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院前病死率占所有病例的7.97%,死亡病例以>60岁年龄段最多,占54.41%;死亡原因也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达53.28%。
季节发病和日发病呼叫“120” 也不呈均衡分布,全年院前急救患者的人次,继续以冬、夏季多;一天呈昼多夜少,高峰时段可达86.75%,提示应合理安排院前急救资源[3];以区域划分出诊半径为(8.18±3.94)km,院前急救人次以市区为主52.12%,城郊与农村次之。
3.3 灾后重建使急救效率明显提高
重建组院前急救患者的120调度时间、到达时间、返回时间比地震前明显缩短(P0.05),提示德阳市院前急救效率均明显提高,这可能与全国各省市对口支援德阳灾区基础设施重建有关,道路交通效率得到很大改善;灾区急救医疗设备得到飞跃式提高,地震后灾区收到了来自全国各个省市捐赠的大量急救车辆和各种急救医疗设备(如除颤仪、心肺复苏仪等);地震后,政府加大了对急救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了急救应急能力;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重视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加大公众避险自救培训,公众懂得更科学的呼救和自救有关[4-6]。
3.4 各级急救体系和能力建设还需完善资料显示德阳市院前急救半径约为(8.18±3.94)km,以10 km出诊占20.18%,比例仍然较大,有些危重症患者需要120急救并转市级医院,说明乡镇的院前急救比较落后。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急救能力,缩短急救半径完善农村急救体系,是德阳市卫生工作重点,应在国家县级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完善市县镇急救急救医疗服务网络体系[1,5]。
资料显示心脑血管疾病仍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病死率仍然呈上升趋势。德阳市院前急救病例一年中以冬、夏季最多,这两个高峰出现与本季节内德阳地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占首位有关。本调查病例死亡2198人,以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提示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基础培训,使各级人员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指南十分重要;同时要加强对市民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在公共场所普及自动除颤仪,以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4,6]。
创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德阳市是重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创伤(包括生活伤、工业生产伤、交通事故伤等)出诊数量占第一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其中交通事故还呈逐年增加趋势[6-7]。青年患病比例高与该类人群更多从事生产运输活动,更加容易受到伤害。实施创伤院前有效的急救对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加强急救医护人员的伤害处置技术和标准化培训,这是提高和完善德阳市院前急救能力的重要措施[8]。
政府立法保障,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才能真正提高院前急救效率,保障灾区急救保障体系的快速发展。
德阳作为灾区的一个代表城市,地震后得到全国各省市的对口支援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和急救设备都得到了极大的补充,院前急救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仍与北京、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以及美国、欧洲等国家的院前急救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其可能存在以下原因是:“5?12”地震重灾区地处经济相对落后的大西南地区,地震前院前急救观念、效率和水平较落后,甚至在一些偏远乡镇卫生院在地震前并无急救设备、救护车和专业急救医务人员;在地震后许多基层医院的急救设备虽然得到了极大的补充,但由于基层急救专业人员和知识的极度缺乏,医务人员不会或无法充分使用专业设备,造成了很多捐赠急救设备闲置和急救资源的浪费;与沿海发达城市和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公众和医务人员急救观念的认识和普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都制约着灾区急救保障体系的发展。幸运的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灾区开展了针对基层医院的一对一的急救人才培养,加大了院前急救人员的补充和基层急救站点的建设,定期开展对公众急救培训等,这些都对灾区的急救保障体系发展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吴萍,宋琦如,王禄生.宁夏农村居民对急诊服务体系需求与利用调查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2):239-242.
[2]王立毅,梁标,潘超雄,等.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2,5(2):147-148.
[3]王丽明,许春萱.福州120院前急救系统2341例患者呼叫原因、时间、季节与年龄的同质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10(4):27-29.
[4]梁实,陈清,张文武,等.对院前心肺复苏效果影响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808so.com
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21-24.
[5]顾雪坤,钱丽新,钱卫忠.两种不同院前急救运行模式对其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8):756-757.
[6]赵毅,裴雅春.院前急救病谱规律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9):675-676.
[7]刘中民.改善急救模式提高创伤救治水平[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1):79-80.
[8]曹同瓦.多发性损伤的急救处理原则[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0):878-880.
(收稿日期:2012-03-14)
(本文编辑:邵菊芳)

点赞:29028 浏览: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