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头脑中火种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目前,当代文学教学内容与授课对象文化情境有极大悬殊,如果当代文学的教学还仅仅拘囿于作家、作品与文学史知识的传授中,机械地进行理想与道德说教,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来说,点燃学生中的火种,激发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还原”历史,挖掘现象的深刻内涵

“90后”的大学生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而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文化呈现出消费性、娱乐性、多元化的特点。当“90后”学生以现在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简单去观照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时,在内容上很容易觉得“味同嚼蜡”,艺术上呢,犹如一杯白开水,缺乏回味,这是很自然的。如果教师依然对每部作品都以那种高度模式化的套语作抽象评点,诸如“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幽默”“结构严谨”摘自:学术论文格式模板www.808so.com
等,虽无错误,但这只能是“蜻蜓点水”,无法深入,根本不可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情趣。但如果我们把这一时期的作品避开传统的模式化的分析,换一个角度分析,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且表面简单的问题呈现出丰富的内涵,耐人回味。
譬如,上个世纪50年代,“颂歌”,成为当时诗歌创作的普遍范式,这些作品因流于空洞的抒情或概念化叙事,其艺术上较为粗糙。对这一文学现象分析时,可以和学生一道回顾“五四”以来我们民族争取、解放的历史,让学生感同身受其中的屈辱、艰难与曲折,在此基础上理解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获得自由解放后的发自内心的巨大狂喜,以至于不由自主又是绝对真诚对新政权、新政权的缔造者——领袖人物的歌颂。使学生从心理及情感上认同并接受这些作品的感情,之后引导学生挖掘这种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清官圣君”的膜拜。在情感认同、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后,再从现代文艺批评的角度审视这些作品的艺术上——诗人主观感情的大自由大解放与“颂歌”体的英雄膜拜心理奇妙混和的矛盾——水到渠成。
洪子诚曾这样阐述自己编写的文学观及价值评析尺度:不是将创作和文学问题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抽取出来……而是努力将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审察。我认为,在当代(五六十年代)文学的学习中,也应遵循“还原”历史的原则,努力把问题放回“历史情境”中审察,引导学生靠近历史的同时,努力挖掘其历史与文化的内涵,让单纯的现象深刻化,这样既尊重历史,又避免了问题的简单化、片面化,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及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开放、互动”的授课模式

当代文学的当代性,表现为当代文学时间较短,还没有经过时间的筛选,沉淀而为“经典”,当代文学的当代性,也决定了它“开放、互动”的授课模式。在实际教学时,教师所要进行不是对某一作品终结性的论断,更多的是对某一作品,某一体裁、样式,某一概念的的形态特征的描述,包括这些特征演化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包括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红旗谱》的讲授中,先给同学陈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艺评论家的观点,再启发学生自己认识、评价作品中的人物,在学生分析、质疑,师生解疑的基础上再介绍当前学界的一些新观点。在动态的描述、开放的讨论中完成知识的系统化。
当代文学的当代性,也需要教师把文坛上影响较大的学术研究信息和论点,及时传达给学生,鼓励他们参与研讨在当今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的文艺作品、文艺批评和文化现象,在自由、宽松、平等、开放的氛围中,允许学生求疑、质疑、存疑,提出他们的看法和见解。这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学术观念,培养开放、创新的思维模式。

三、人文精神的渗透——实现“精神的对话”

“文学即人学”。当代文学的学科内容决定了其教学将充满着人性之美,是一种很有趣味而且很有人文价值的教育,这应该是作为当代文学课最具有魅力的地方。学术研究本质就是一次“精神的对话”,是处于现在时空中的“我们”超越时空限制,与“千载万仞”之外的“思想者”进行的心灵的交流,灵魂的撞击。
对于当代文学教学来说,这种精神的对话,更多的体现在教学中的具体细节。比如,“作家的生平与创作道路”的内容避免教学“零度情惑”的泛泛介绍,而是择取重点——或人生态度,或价值取向,或人格品位,或审美角度等,合情合理地给予特别关注,来引发学生了解作家的兴趣。在讲授赵树理时,先向学生介绍其命运多舛,引导学生认识作为农民出生的他自觉充当农民的代言人、忠实地表达农民的心声的艺术追求,尤其是在“大跃进”过程,他忠实于自己作为一个忠实农民的儿子的良知,抛弃任何当时粉饰现实的虚伪写法,说真话,说实话。有了上述的铺垫,学生对赵树理功利性目的性极强的“问题小说”就会有一定程度的情感认同,为下一步深入评析做好准备。实践证明,如果将作家的生命之旅和人生追求,因人制宜,择取重点,投入真挚情感,议之、誉之、叹之,其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强。当然,这种情感投入应有适量的控制,否则,如果放纵情感,随意拔高,褒扬失度,其效果反而是负值的。
当代文学的教学,无疑是一门个性极其鲜明又极富艺术性的学问。教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对学生审美素质和文学修养“春风化雨”般的影响,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对学生的道德情操的陶冶,对学生深入研究的热情的点燃。因此,如何在教学中讲出这一学科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值得我们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2007.4.
\[2\]钱理群.对话与漫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5.他们参与研讨在当今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的文艺作品、文艺批评和文化现象,在自由、宽松、平等、开放的氛围中,允许学生求疑、质疑、存疑,提出他们的看法和见解。这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学术观念,培养开放、创新的思维模式。三、人文精神的渗透——实现“精神的对话”“文学即人学”。当代文学的学科内容决定了其教学将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4966 浏览:18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