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习得性无助”心理形成与策略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习得性无助是学生出现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本文围绕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从“信心丧失、教师评价、学习兴趣”三个方面总结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习得性无助的理由,同时对症下药,从“分层教学、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学生兴趣的培养”等方面论述了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学习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遭受接连不断的失败和挫折并被不当归因和评价所左右时,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学习都无能为力,从而对自己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具体表现为: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往往不能胜任,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取得成功。有“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学生大多是在某一学科的课堂学习中存在此种状况,而其他学科的成绩较为理想。

一、课堂学习中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

课堂学习中学生“习得性无助”的产生首要理由是他们在学习中经受了过多的失败,从而失去信心,不敢主动尝试,进而产生了退缩行为。这些学生的成功经验非常少,缺乏自信,因而让他们体验成功是最重要的。
其次,不公正的评价也是造成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理由。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是积极向上和充满热情的,他们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趣,对一切活动都愿意去尝试。但是有些学生在不能顺利完成探究任务或者受到教师或是同伴的批评和嘲笑时,便产生了焦虑、恐惧等心理,逐渐地,他们会认为自己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就不愿意为完成任务而认真努力。而教师也常要求这些学生与优秀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他们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达到教师的要求,只好放弃这一学科的学习。
第三,学生对某一学科没有浓厚的兴趣。比如,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发现到有位学习成绩很不错的学生上科学课时从来不认真听讲,别人做实验的时候,他只在一边旁观。通过询问,我发现,他对科学课没有兴趣,不喜欢动手做实验,久而久之,也就彻底放弃了对这门课的学习。

二、学生对课堂学习“习得性无助”心理的策略

(一)教学“分层”,尝试成功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实施分层教学,布置分层作业,做到因人施教,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第一,要目标分层。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制订一个切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学习目标,然后再细化成小目标。完成小目标的难度不大,学生容易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当第一个目标达到后,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就会增强前进的信心,为完成下一个目标奠定了心理基础,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开端。
第二,要设疑分层。为了帮助学生深思,教师可以采用递进式、迂回式、启发式等方式提问,根据理由的难易、繁简有的放矢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避开理由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每一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都得到开拓。
第三,要练习分层。要使学生巩固新知识,课堂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练习的设置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讲究分层,可以将课堂练习的题目划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类。一星题目面向全体,主要是学习、巩固基础知识,达到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二星题目稍加难度,三星题目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做课堂练习的时候,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对于有“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先做一星题,一步步地过关斩将,慢慢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他们越级练习,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与兴趣,这样就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第四,作业分层。对于“习得性无助”的学生,过多过难的作业会加重他们的学习无力感,因此,这部分学生的作业一定要讲究分层,可以降低解答题目的层次,同时,鼓励他们进一步提高解题层次。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学生的作业题目不在多,而在精选,不能让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从而对学习产生反感情绪。

(二)积极鼓励,重树自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而适度地运用激励性评价,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
第一,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对他们答案中的每一点创意都给予肯定,让学生明白,他们的每一点努力、每一点勇敢,都是有人肯定和欣赏的。如学生回答有一定困难时,教师可引导着学生答完理由或先请他们坐下,等他不紧张时再回答,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与支持。
第二,教师要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存在的理由。有时学生虽然已经努力学习了,但是他们在知识的接受方面还存在一些理由,久而久之会形成习得无助现象。教师应该对这些学生有更多的关注,鼓励他们多深思、勤提问、常反思,如果学习进步了,应加以赞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让他们相信只要更加努力,就会学得更好、做得更好。
第三,教师要给予学生安慰、支持和合理的期望。聆听着教师温和的话语和耐心的启迪,学生会重树信心,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做自己还不会的事情,他们会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会取得成功的。

(三)培养兴趣,乐于参与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学、好问、好动手是他们的天性,而兴趣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诱因。因此,对于在课堂学习中存在“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比如,讲《有趣的磁铁》这课时,教师可以制作漂亮的小鱼,利用磁力棒把小鱼从水里钓出来,学生看到这个现象时,注意力就被吸引了,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节课用“钓鱼”的游戏让所有的学生动了起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
总之,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的消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教师除了每节课为学生奉上丰盛的知识大餐以外,更要用心和爱去关怀每位学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去影响学生,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长此以往,一定会帮助学生消除对课堂学习的习得性无助心理,重新树立起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马利明.“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分析与干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
[3]王水珍.中小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形成、表现以及治疗[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1).

点赞:23142 浏览:9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