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生成初中语文生成性教学对策

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探讨了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内涵,理清了当前初中语文生成性教学的误区,提出语文老师实施生成性教学的建议:树立正确的生成观念,让课堂成为学生赖以成长的精神家园;透彻研究课堂主体,找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点;机智处理预设意外,让意外演绎精彩。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生成性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透过新课标的这些理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根据课堂这一特定的生态环境,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沟通和合作等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

一、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内涵

对生成性教学的理解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动态,动态即指现实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非预设性、开放性、非线性等特征;第二方面,是生成,可以从生成的形式、主体、内容三个方面去着眼,生成的形式基本可以分为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两类,生成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生成、教师生成、师生共同生成三类,生成的内容有教学目标的生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生成等。

二、当前初中语文生成性教学的误区

1.生成性教学的相关概念模糊不清。对有关生成性教学方面的概念模糊不清,是造成教学实践中认识泛化的重要原因。在对“生成”认识的理解上,有的人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生成”,有的人是从心理层面来认识“生成”,还有的人是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谈人的“生成”。由于对“生成”本质的认识含混不清,缺乏明晰一致的看法,导致教学实践中认识的“泛化”。
2.为生成而迷失教案。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因而只有激发不同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的智慧之花尽情绽放,才能在课堂上诞生出有意义的正确观念。然而,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讨论而讨论,或者讨论流于形式,或者有讨论而没有结论,或者有结论而没有评价,或者有评价但评价单一,结果导致一堂课结束之后,学生根本不清楚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这种迷失目标、迷失文本的课堂交往与互动在表面上看似繁荣,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学生亦步亦趋地答,教师的思维代替甚至压制了学生的思维。
3.语文学科的特点淡化。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差,老师被“生成”牵着鼻子在走,语文教学没有了边界,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键在源于:毕业论文总结www.808so.com
于立足文本,可见若不能真正把握新课标的精髓,语文生成性教学也只能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了。

三、语文老师实施生成性教学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生成观念,让课堂成为学生赖以成长的精神家园
在生成课堂上,教师要高度关注“人”的发展,善待生命的自主性,营造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积极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展开对话,尊重生命的创造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深度性,使得学生的生命活动舒展开来。在生成性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生硬的灌输,机械的传授,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等待燃烧的火把。使得学生在课堂这个平淡无奇、枯燥无味的空间的存在变得有理由、有意义、有价值,使得课堂成为学生赖以成长的精神家园。
2.透彻研究课堂主体,找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点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新课堂上,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教学的预设要为课堂的生成提供平台。教师要透彻研读文本,正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前后关系,考虑最佳生成的“点”。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情况,清楚他们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高度,在生成点上预设多种教学方案,努力搭建一个适合学生生成的平台。

三、机智处理预设意外,让意外演绎“意外”精彩

预设内生成是教学的理想状态,在对教学发生的意外以教学机智略做处理后,仍然按预设教学,预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此时,预设外生成也会因无法预约的意外而精彩。例如我在教《绿色蝈蝈》这一课时,刚板书好课题,就有一位学生举手问:“老师,蝈蝈是什么?是不是蟋蟀?”当时我还真有点生气,以为他是故意惹得大家笑笑,但转念一想,确实,现在的孩子,他们很多根本就没有看到过蝈蝈,提出这样的问题也不足为奇。于是,我就详细给大家介绍了,并提前把我预备好的图片投影给大家看。在对蝈蝈有了感性的形象的认识以后,学生对于课文也就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对自己的预设随时进行调整。当然,学生的需求有教育价值大小之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但决不能置学生的问题于不顾。
参考文献:
张梅.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J].科学大众,2011(1).

点赞:8891 浏览:34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