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本教育理念化学教学新模式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针对化学生本教学中出现的教学范式构建滞后、脱离学科内容特点而导致的表面繁荣实质低效等问题,提出化学生本教学可操作新模式,并以《化学平衡移动》教学为案例,说明实施化学生本教学的一般方法,提出注意事项。
关键词:生本教学;化学教学;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7–0020–03:B
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得到知识和得出结果的过程作为演练场,让学生在自主建构和自我发展中形成能力,以便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在备课上,主张“以学定教”,提供学生好学、乐学、易学、学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上,主张让学生走上讲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评价上,主张学生成长重于知识获得,有了学生自身的成长,就能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目前,生本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理论研究尚较为混沌,描述较为深奥,教师难以领悟理解。第二,对于教学模式建构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可操作的实施路径。第三,在实践中时常出现与学科特点不相符而产生的牵强附会、表面繁荣、弄虚作假等现象。例如,对于杂化轨道理论等需要较强空间想象能力才能理解的概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显得收效甚微。
鉴于这些问题,笔者结合生本教学实践,提出化学生本教学新模式(见图1)。该模式强调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的和谐统

一、注重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更快发展。

1 化学生本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图1 化学生本教学模式
1.1 先行组织建构,组内分工负责
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是生本教学的最佳状态。要达此目标,需要营造生本氛围,整合教育合力。根据均衡和互补原则,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性别、性格、责任心等因素,将班级学生分为6人一组。确定各小组学科代表,负责组织本组同学的讨论、合作探究和展示活动。通过组内互帮互学、组间良性竞争,使班内每一位同学时刻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
1.2 编写教案学案,完成前置作业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方案,是教学活动的蓝本。生本教案必须同时处理好知识主线、过程方法和技能主线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线。教案写好后,把教学目标变成学习目标,把内容体系变成问题体系,保留教案中的当堂达标和课后巩固训练题,就可把教案转变为学案。
学案兼具实验手册、学习笔记、随堂和课后练习册的功能,既能体现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方便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和知识要点,还能记录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学案减轻了学生记笔记的负担,从而让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实验探究和思考。
前置作业是学案中继学习目标之后的第二个栏目,主要提问与新学习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并以提纲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学新内容并进行初步思考。前置作业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感受到自己理解的局限性,从而激发他们探究新知的求知欲。
1.3 自主探究学习,质疑释疑引领
生本教学不提供结论,只告知学习目标。提供给各小组一系列材料(资料或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讨论、自我建构。教师根据学习状况适时质疑释疑。由于自主探究的方向和可能性具有不确定性,广博的探究内容与有限的课堂时间严重不对等,教师需要对探究学习任务进行分工,让不同的学习小组集中精力去攻克一个问题,通过交流研讨实现知识共享。
1.4 成果展示共享,激励交流研讨
自主学习是一个吸收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结论、存储源于:论文提纲格式www.808so.com
信息的过程。交流研讨是一个输出信息、共享成果的过程。交流研讨让分工探究的个别结论汇集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交流研讨不仅表达思维的结果和过程,还是多种思维的共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交流研讨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学生展示学习结果,教师用量化评分给予评价和激励,分数由学科代表记入表1,每周公布,作为小组捆绑式评价的依据,使其成为生本教学的发动机。
表1 学科学习过程评价记分表
1.5 达标检测自查,全程跟踪评价
适度科学的随堂检测是加强记忆和深化理解的必要手段。课后5分钟达标检测不仅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也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达标检测以量化分数的形式记入表1。利用量化记分表全程跟踪各小组学习状况,进行小组捆绑式评价,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适当奖励。这就形成了组内互帮、组间竞争、课上课下联动一体的良好态势。
在生本课堂中,学生活动时间达80 %以上,真正把学生放在了自主学习的中心地位。
2 生本教学案例——化学平衡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比较抽象,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虽能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但遇到情景复杂的化学问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我们运用生本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2.1 前置作业设计与应用
每节下课时,都要发给学生下节课的学案,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其中的前置作业。化学平衡移动的前置作业为:
①什么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何特点?举例说明哪些反应是可逆反应?
②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有何特点?为什么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③处于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如果改变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平衡会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课堂上,学生先就这三个问题在小组内部交流,然后分组展示。通过前置作业,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初步认识,但这种认识仅停留在以文字记载信息的阶段,还没有对平衡移动的直观感知。
2.2 学生自主活动
展示前置作业后,教师给予点评,并向全体学生提出一连串新问题:你怎样证明一个反应是可逆反应?你怎样从现象上判断一个可逆反应已经达到平衡?你见过化学平衡移动吗?你想不想做实验来观察化学平衡是怎样移动的?你如何推动化学平衡朝希望的方向移动?化学平衡移动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一系列问题是学生完成前置作业时所没有想到的,一时也难以回答准确,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在课前给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整套实验器材,学生可以对提出的所有问题进行实验探究。要在一节课内让每一小组探究所有问题时间不够,于是可以分配不同的探究任务给各小组进行分工探究。
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及结论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各小组的实验方案是否科学,指出哪些实验操作不规范,指导学生观察哪些重点等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亲眼看到了化学平衡及其移动的真实情景,积累了第一手感性材料,建构了鲜活知识,不用死记硬背那些教条,既容易理解,又不易遗忘。
自主学习是生本课堂的主要环节,学生在这个阶段表现出极大的探究热情,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还感受了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智力和非智力获得了双重丰收,这是生本课堂的第一次。
2.3 全班交流研讨
探究任务完成,进入交流研讨阶段。各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本组的探究情况,描述实验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得出结论。这个环节是生本课堂的又一重要环节,学生都希望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通常是几个同学争着上讲台展示,台上讲解台下质疑不断,场面异常热烈,生本课堂进入第二次。例如,学生自主探究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的影响,完成了相应的表格(见表2、表3、表4)。
这些结论不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教条,而是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自然生长起来的新知识。他们自然倍感亲切,且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功喜悦。
展示与点评接近尾声,教师提出更深层次问题:化学平衡为什么会发生移动?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平衡时体系中任何一种组分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这决定了各组分浓度不再变化,外界条件变化,改变了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正逆速率相等关系,导致浓度发生变化,原平衡破坏。过一段时间又建立新平衡,有些学生还绘制出“速率-时间”图像来说明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求所有同学模仿展示出的浓度对平衡影响的“速率-时间”图像,画出另两种因素影响平衡的“速率-时间”图像,以加深对平衡移动本质的理解。
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能否用一句话归纳出三种条件变化对平衡移动的影响?课堂进入最后一次讨论。学生通过比较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得出: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因素,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教师顺势夸奖学生:你们已经成为科学家了,这就叫平衡移动原理,也叫勒夏特列原理。
2.4 课堂检测
课后5分钟进行课堂达标检测,课堂没有多少课外作业,能在课堂内解决的问题就不留在课外,唯一的作业就是发给学生下节课的学案让去预习。学生学得很轻松,也非常喜欢上化学课。
到此,课堂教学目标已经完成,教师让学生静默回顾整堂课的知识要点,然后问学生:增大压强一定引起平衡移动吗?如何表征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如何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什么样的平衡是等效的?课堂在下发下节课学案中结束。
3 生本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生本教学也如此。
3.1 要防止陷入认识误区
不少人以为一堂课让学生活动越多、教师讲话越少就好像越“生本”,这是一种认识误区。“生本教学”不只是“无形”的理念,更需“有形”的范式,学生的探究不能离开教师的引领。实践表明,自由放牧式的生本教学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808so.com
是一种表面繁荣实质低效的课堂。生本教学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熟悉教学内容、理清知识顺序,更要求教师思考如何让学生乐学、好学、易学。
3.2 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个体特点
生本教学还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特点,不能“泛生本化”。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己去认知、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探究,需要甄别。
另外,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在培养少数学科精英,没有必要把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运用只适用于少数精英的教育模式去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上。况且,学生的职业期望、能力期望和能力类型各不相同,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也是千差万别。这些差别都影响着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认识进而左右着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生本教学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学校教育中提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服务,更符合生本教育理念,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李峰.走进生本教育深处[J].人民教育,2012,(3,4):33.

点赞:21360 浏览:9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