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心理健康论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指出了体育锻炼中应注意的问题。认为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提高智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协调好人际关系。因此,体育教师也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健康快乐地开展好体育教育教学活动。
【关键词】体育锻炼;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追求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也逐渐意识到健康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中学阶段正是中学生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紧张,性格内向,缺乏锻炼,加之家庭压力,社会的影响等种种原因,常常被一些心理疾病困扰,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促进心理健康重要手段之一的体育锻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中学生的智力、人格、情绪、自我概念等不同的心理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21世纪是竞争更加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在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保证后,心理健康状况对决定人的生活质量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意味着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是一条使每个学生获得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高速公路”。据调查,大约 32%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少数中学生心理现状不容乐观。例如70.6%的中学生“在学校里总是感到心理很紧张”,70.2%的中学生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61.9%的中学生有时感到脑子里是一片空白,56.7%的中学生曾经想到过等等。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其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从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代大多数中学生心理依然是健康的,我们仍可以用常规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而极少数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也应该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三代人和几个家庭是否幸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和人类能否和谐发展。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至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

二、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对健康作出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指个体生理、心理和精神与外环境处于良好的适应状态。”我国学者邓日昌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是认识活动正常;二是情绪生活健康;三是意志品质健全;四是自我意识正确;五是个体结构完整;六是人际关系协调;七是社会适应良好。归纳起来,主要是认识、情绪、人格的社会适应等方面。只有这些方面协调完善健全的人,才能称之为心理健康的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心理因素作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因素之一。体育锻炼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情绪状态
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的情绪效应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两种。温伯格等人研究报道一次30分钟的跑步可以显著的改善紧张、困惑、焦虑、愤怒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在经济、文化、价值观念急剧变化的今天,中学生常因学习压力和同学之间竞争激烈而产生紧张、焦虑和不安等不良情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这些不良情绪得到改善,使心理承受能力增强。
2、提高智能
长时间脑力劳动后,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分析等心智能力的健康发展,并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人们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紧张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由于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不断扩大,家长的过分呵护、溺爱,家庭环境不和谐和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造成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因此,有必要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加强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身体素质与能力的限制或意外等)和主观困难(如紧张、畏惧心理、失意、疲劳等)的教育。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并把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转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使学校的体育成为中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最好机会和最佳场所。
4、协调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郁郁寡欢,缺乏生活乐趣。而体育活动是人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它不仅使人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外化和对象化,而且使人的能力、才干、意志、智慧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从而实现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发展。经常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使身体强健,而且能使心理健康发展。中学体育以其特殊的作用吸引着众多学生,学生在激烈紧张的体育活动中,在追求体能充分释放的同时,追求个性的张扬,塑造完善的人格。体育锻炼还可以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协作的群体意识,消除学习和生活带来的诸多烦恼,缓解精神压力,调节情绪,消除痛苦,维持心理平和。体育是保障我们健康生活的好手段,在生活中我们要多运动,多锻炼。

三、指导学生体育锻炼应注意的问题

针对目前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体育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的,有思想就不能要求千人一面,也不可能千人一面,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各方面有着较大差异而可塑性又极强的中学生呢。在强调个性发展、创新思维的今天,特别要求每一位体育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工作者,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学会善待每一位学生,理智地看待学生的缺点、不足或错误,不应动辄呵斥、责备,也不应随便全盘否定哪个学生。特别对一些有自卑、急躁、失望、悲观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给予足够的理解,并适当予以帮助,使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学一点心理学知识,不断完善自我,理智地看待工作中的挫折,
学会控制自我情绪,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健康快乐地开展好体育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中学体育在教学中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增进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中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有赖于体育教师“健心、育心”意识和能力的增强。教师应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王元华.学校体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www.808so.com
的整合模式.体院学刊.
兰自力等.学校体育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中国学校体育.

点赞:19661 浏览:84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