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弱化中国高校教育弱化理由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我国高校本科教育的弱化已经严重影响到国民素质、人力资本质量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浪费。只有尽快停止高校的大跃进,重新确立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加速推动高校的去行政化,建立合理的内部激励机制,才能有效提高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水平,整体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本质量,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本科教育 激励机制 去行政化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055-05
我国本科教育质量下降已经引起学生、家长、学校与社会的普遍不满,但本科教育的弱化问题却依然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其实,本科教育承上启下,处于教育体系的中心地位,本科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基础教育的最终效果,也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中国本科教育的弱化已经产生了广泛的负面社会影响,导致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到公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发展潜力的提升,应该尽快得到纠正。然而,由于教育决策机构对本科教育弱化的危害、原因认识不足,导致本科教育改革的延误,使本科教育弱化问题进一步恶化。只有尽快澄清认识,充分了解本科教育弱化的危害,积极进行本科教育改革,逆转本科教育弱化的趋势,我们才能不断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夯实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

一、高校本科教育弱化的表现

尽管学者们对于中国本科教育的看法存在着各种分歧,有些要求直接借鉴、模仿美国高校的本科教育模式,有些则要求直接回到原点,也就是民国时期的北大、清华,甚至是西南联大时代的本科教育模式,但他们有一个基本共识,就是高等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它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一门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拥有开放的思维、进取的意识,成为具有科技理性的高素质的人。然而,现实中很大一部分中国高校的本科教育弱化严重,不仅不能奢推进望素质教育,就连完成职业教育都有困难。对于当前中国高校的本科教育来说,素质教育只能是理想状态,现实的本科教育弱化不仅仅指本科教育的职业化,更包括本科教育的虚无化。由于不同层次高校教育水平不同,因此本科教育弱化也就各有其特点,但在相同教育体制下,也带有一些共同特征。
1 学生综合素质下降
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与当前高校普遍施行的应试教育有关。由于中国高等教育日益功利化、过度市场化,导致教育目标进一步异化,教育不再去培养合格的公民、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与应变能力,而是成为一种培养会说话的从业工具。这种片面的职业导向导致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人文关怀,公民道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法制意识、社会服务意识淡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低下,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现放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现在不仅一般的二本院校,即使是一些一线“985工程”高校,也面临着本科教育职业化的困境,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断下降,与发达国家高校的教育质量差距越来越大。
2 学生职业技能普遍下降
当前除美英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外,博雅教育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依然是一个奢侈品。以职业教育发达而著称的德国、日本,依靠其国民高超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制造出一流的产品,依然不失为一流的强国。中国当前大学在校生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如果能够像德国、日本甚至韩国的高校毕业生一样拥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中国必然能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可惜的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高校的职业教育也不完善,导致毕业生基本技能匮乏、职业道德迷失,用人单位很不满意。一项广泛的调查表明,只有10%左右的雇主对新就业大学生的工作表现感到满意。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大学生职业素质下降更加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要求www.808so.com
明显。
3 课程的设计、落实问题严重
教育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的设置得到体现,通过课程的教学得以实现,然而现在很多高校尽管教育目标非常明确,但由于课程设计不合理(有课程设计者的水平问题,也受到学院师资力量的制约,还受到教师偏好的影响),导致目标难以实现。即使课程设计能够体现教育目标,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很难落实。有的是教材老化,难以跟上形势,导致教育效果很差;有的是师资匮乏或者教师的专业结构与课程要求有差距,导致有些课程没有办法开出;还有的是在科研为先观念的主导下,教师上课随意,或者避重就轻,偷减课时;更有些老师偷换课程,图自己方便,讲授自己熟悉的内容,以省却备课的麻烦。在举国重科研、轻教学的大背景下,课程的随意化、教学的散漫化日趋严重,本科教学弱化加剧。
4 教风、学风不正
在扭曲的职称评价体系所形成的负面激励作用下,本科教学已成为一块鸡肋,没有多少教师愿意上课。学校不得已将大量年轻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但他们正处于结婚、生子、供房、养父母、提升学历的人生非常时期,没有精力认真备课,一般只能敷衍了事。而那些还在为本科生上课的老教师,则会感到屈辱,一般更会应付了事,上课缺乏动力、。学生则普遍对学术缺乏兴趣,在高校宽进宽出的政策影响下,他们基本不用担心挂科,特别是文科学生更是如此。加上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就业中潜规则的盛行,以及长期应试教育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摧残,导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混文凭的想法,课程能逃就逃,考试能抄就抄,学风败坏,学习气氛淡薄,一些高校更成为文凭批发站。
5 考研热持久不衰,弱化了本科教育
本科教育质量的下降使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只能继续考研,但中国教育的基本情况是,学历层次越高,教育质量下降越厉害,即便一直读到博士后,也难以学到有用的东西,就业时低不成高不就,造成人力资源与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可怕的是,以山东几个大学为代表的考研基地,经过十几年的示范,已经影响到全国,不仅很多二本院校加入其中,就是一些重点院校的长线专业,也出现了考研基地化趋势。这是应试教育由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强势渗透的结果,它使本科教育目标完全扭曲,教育内容锁定在少数几个科目上,导致本科教育的彻底弱化。由此可见,本科教育的弱化已体现在本科培养的各个环节,如果不认真对待,尽快扭转,将可能造成严重危害。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808so.com
高校本科教育弱化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高校管理的行政主导制,导致教育的主体缺乏发言权,使教育政策严重扭曲。其实,绝大部分尚有良知的教师并不赞成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高校大规模扩招;教育的过度职业化、市场化,生源质量控制的过度宽松化,科研激励机制的异化,使大部分学生对于当前高校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师生交流方式也极度不满。但由于高校的行政化导向,普通教师缺乏发言权,致使这些扭曲的制度不仅无法纠正,反而变本加厉。而作为高校存在目的的学生,高校最重要的主体,在官僚体制之下更缺少发言权,成为本科教育弱化的最大受害者。

四、提高中国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要扭转中国高校本科教育弱化趋势,提高教育质量,首先应尽快改变中国高校的同质化趋势,实现功能分化,进行合理分层。随着高考生源的大幅减少,出国留学热的持续发酵,高考弃考率、高校弃学率的不断攀升,必然会导致高考录取比例的不断提高、分数线的不断下降,体素质的降低,把这些素质相差很大的学生都培养成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显然不现实。不同层次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和学生情况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少数研究型的源于:论文例文www.808so.com
精英高校应以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为主,选择比较合适的博雅教育模式;中间层次的研究教学型高校应该实现错位发展,加强专业的深度和广度,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种高端的专业技术人才;绝大部分普通高校则应以职业教育为主,辅之以基本的通识教育,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理性思维、审美能力,胜任本专业的工作。这些高校应该按照职业目标进行课程设计、调整,从而使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为合理。
在确立不同高校的本科教育目标后,就应通过继续充实、完善高校的软硬件来实现这些目标,提高本科教育质量。高校的硬件条件包括师资数量和质量、各种教学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高教大跃进后,很多高校已经花费巨资建立了新校区,各种教学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善。但由于高校的行政化倾向,导致学生学习的教室、普通教师的办公室配置,学生的生活娱乐设施、图书资料配备严重不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生活的便利性以及普通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经过本科教育评估,绝大部分高校教师的数量已经基本符合要求,主要的问题在于年轻教师过多,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很多高校进过几轮合并与升格,由于缺乏退出机制,很多老教师沉淀下来,他们的知识结构陈旧,学历偏低,已经很难胜任高校教学工作,导致高校教师整体质量偏低。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对高校不合格教师进行必要淘汰,并积极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加盟来提高中国高校教师的整体质量,以确保本科教育师资的高水准。
从软件建设来看,由制度决定的激励机制对教育者的教育态度、教育投入力度的影响才是本科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本科教育最终必须由教师来实施,教师对本科教育的态度、对本科教育投入力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本科教育的质量。当前各高校以科研为主导的职称评审机制、年度考核机制以及经济激励机制都导致了教学的鸡肋化,使教学人员对教学缺乏兴趣,精力投入不足。只有改革现行的激励机制,激励教师用心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让博雅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实至名归。要改革现行激励机制,并不是要反过来重教学轻科研,而是两者并重。因为科研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只有持续的科研活动,才能保持高校教师的开放性思维,与世界科技前沿保持同步,也才能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没有科研支撑,教学也会打折扣。保证教学与科研并重,首先必须废除计划学术,完善科研申请、考核、评价机制,严厉打击学术泡沫、学术寻租及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正本清源,还科学研究以本来面目;只有让学术共同体掌握学术评价权、学术经费的分配权力,大力推进学术自治,才能有效减少学术机会主义行为和学术腐败,缩小科研工作者与教学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使更多的人投身教学。其次,要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还必须采取更多的激励措施,比如大幅度增加教学经费,提高课时费,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以学生评价为主,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为辅,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更客观的评价。对教学效果明显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并修改职称评定标准,使科研与教学可以在较大范围内相互替代,鼓励教师上好课。在教学型院校还可以实行教学一票否决制。当前很多高校已经采取类似措施,但主要停留在对数量的把握上,今后还应更重视质量,对教学质量评估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进行经济处罚,连续两年评估不合格的,在职称评定中可施以一票否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纠正扭曲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校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当然,所有对策的实施都要求打破高校的行政主导制,实现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理性治理状态;也要求打破高校的政府垄断地位,引入竞争机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教育只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受整体社会经济结构和统治阶层意志的影响,它不可能脱离整体的社会环境而独善其身。当前高校弥漫的学术腐败、行政权力独大、学风浮躁等现象,其实是整个社会现实的反映。要解决高校本科教育的弱化问题,还依赖于整体社会体制环境的改善。
(责任编辑:刘新才)

点赞:23527 浏览:10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