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立宪派“清末新政”败因:基于政治观念考察怎么

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所以有关其失败的理由自然早已经成为人们探讨的重点。近十多年来,探讨者在历史观、价值取向、探讨策略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克服了简单化、概念化的说教,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剖析。本论文认为,“清末新政”的失败绝非一些人为、偶然的因素造成的,而是几种政治观念冲突的集中反映,是由于几股政治力量的合力导致最终失败的。本论文在肯定前人的探讨成果基础上,着重以政治观念视角来剖析历时十年之久的“清末新政”史实。本论文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首先介绍“清末新政”前后政治观念的进展大走势,以洋务运动时期的“仿效西艺”,到戊戌变法时期的“君权变法”,再到“清末新政”时期的“君主立宪”,因为政治观念的进展具有连贯性以及继承性,清政府的变革措施也是由体制变革逐渐向政体变革转变的,清朝统治者新政时期的政治观念也是一步步深化而来的;第二章,本论文先全面介绍“清末新政”产生时的历史大背景及其具体的历史概况,共分为四个部分:开端-“谕约变法”的颁布,转折-“预备立宪”的出台,-“宪法大纲”的拟定以及末端-“重大信条”的起草,以清政府的具体措施剖析统治阶级的政治观念,并根据不同阶层的利益,不同的政治诉求,将政治力量届分为四个派别,分别在后续的四个章节中专门论述各自的政治观念,及其与新政失败的联系;第三章,浅析以慈禧为代表的满清贵族政治力量的政治观念;第四章,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僚阶层的政治观念;第五章,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政治观念;第六章,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政治观念;最后,第七章,本论文通过比较四大政治派别政治观念的严重分歧,剖析由此带来的尖锐的政治诉求的对立,正是因为清政府无法调和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各种政治诉求矛盾,导致各个政治派别的政治挫折感叠加,政治力量分离,使清政府彻底丧失权威合法性,最终由各个政治力量的合力促使清末新政不可避开的以失败告终。关键词:“清末新政”论文政治观念论文清政府论文立宪派论命派论文
本论文由www.808so.com中文摘要5-6
Abstract6-10
导论10-16

一、探讨目标10-11

二、探讨作用11

三、探讨策略11-12

四、探讨近况12-16

第一章 "清末新政"前后政治观念的进展大势16-20

一、洋务运动时期的"仿效西艺"16-17

二、戊戌变法时期的"君权变法"17-18

三、清末新政时期的"君主立宪"18-20

第二章 "清末新政"的述事与政治力量的界分20-25

一、开端-"谕约变法"的颁布20

二、转折-"预备立宪"的出台20-21

三、-"宪法大纲"的拟定21-22

四、末端-"重大信条"的起草22-23

五、体制内外的界分与政治力量的分化23-25

第三章 体制内以慈禧为代表的满清贵族政治观念25-30

一、慈禧政治态度—罪己、变法护权25-27

二、态度动摇与权威维持27-28

三、权力贪恋与新政实施的实效28-30

第四章 体制内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官僚阶层政治观念30-35

一、张之洞政治态度—守纲常、拒民权30-32

二、儒学信仰与皇族集权32-33

三、集权与新政社会政治基础的丧失33-35

第五章 体制外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政治观念35-41

一、梁启超政治态度—兴民权35-38

二、改良主义与政治分权38-39

三、政治诉求与新政政策的矛盾39-41

第六章 体制外以孙中山为代表革命派的政治观念41-45

一、孙中山政治态度—重民生41-43

二、政权革新与经济进展43-44

三、社会政治认同与新政进展的压力44-45

第七章 政治观念分歧与"清末新政"的失败45-61

一、政治观念分歧与政治诉求的对立45-49

1、朝廷体制内的政治观念45
2、朝廷体制外的政治观念45-47
3、清政府的政治偏好浅析47-48
4、立宪派的政治偏好浅析48-49
5、革命派的政治偏好浅析 #4D49

二、政治挫败感叠加与政治力量的分离49-56

1、清政府与立宪派的"合"与"分"49-53
2、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分"与"合"53-56

三、政治派别的合力与"清末新政"的失败56-61

参考文献61-64
著作类61-62
论文类62-64
致谢64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12873 浏览:4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