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新人”。实践证明,创新是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而民族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关键在教育。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基础性决定的。学好语文才能学好其它学科,培养语文学习中的创新能力,更是其它创新的基础和关键。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策略和形式,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须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事物发展的因果及其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科学的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当多些。”比如在教学形近字的比较并组词时,先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让学生去发现形近字“形”的不同点,再结合“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一规律来给汉字正确的组词。如辨析“辩、辨、辫”三个字时,“辩”字的中间是“言”的简写, 理解为语言使用上的,可以组为“辩论、争辩、能言善辩”等词;“辨”字的中间是两个笔画,根据字义可理解为认知上的,可以组为“辨别、辨认”等词;“辫”字的中间是绞丝旁,理解为细丝编制的,可以组为“辫子、发辫”等。发现事物的联系是创造思维的基本特征。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探索,把新信息和已有的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二、启发思想、积极探索创新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人才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富于想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怀疑课本、敢于怀疑老师、敢于怀疑权威。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的同学就对课文提出了疑问,有的说:“敌人离我们那么近,我们闻到了棉布的焦味,那敌人为什么闻不到呢?”还有的说:“敌人使用了,附近的茅草都烧着了,为什么火只烧到邱少云身上,而烧不到其他战友的身上呢?”不管学生的理由老师都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老师都不要轻易地敷衍甚至否定学生,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答案。教学中,挖掘教材因素,充分利用电化手段,丰富表象,陶冶情感,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三、激励求异、拓展创新思维

求异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新颖、超长的思维成果。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激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用不同的方式和思维去解决同类的理由,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创造因素,引导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如在学生理解了《草船借箭》的内容后,让学生想一想:诸葛亮真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只箭,以后周瑜对他的态度会不会转变呢?引导学生由果溯因,可以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新性,并以创新的身份进入到设置的课堂情境中去,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新性的良好情境。例如数学《草原》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文中对草原的描写,创造一幅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色作画,课堂气氛活跃。在此基础上,教师又以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的描述草原的美景,学生完全陶醉在草原的美丽之中,处于积极、兴奋地状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漫长的、潜移默化的工程,而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内容丰富,练习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教师要创造性的挖掘、研究、使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用适当的创新性教学形式、创新性教学策略和创新性教学语言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中,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才能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5188 浏览:1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