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信息采集GIS地理信息系统在岩土工程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具有显著的与地理位置相关的空间特性,传统的信息表达手段对空间特性的描述是非常困难的,而GIS能够管理并描述地表及其附着物的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具有强大的图形、图像及属性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对地理信息及其相关信息提供采集、处理、管理、制图等功能。利用GIS技术对单个工程勘察项目或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以及基本地理信息,进行一体化存储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维地质图形生成。本论文在浅析GIS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岩土工程勘察信息管理系统,并以宝马工程地质勘察和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场地土腐蚀性为例,对系统的建立、功能、运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论文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介绍了目前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在国内外工程勘察的探讨情况,叙述了建立工程勘察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然后本论文针对MapInfo环境下工程勘察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策略进行了叙述,根据收集的资料建立了工程勘察基础信息数据库,并对AutoCAD、Excel、MapInfo之间的转化流程等不足进行了说明。本论文以GIS运用软件MapInfo为平台,利用MapX控件和Visual Basic编程语言二次开发了“岩土工程勘察信息管理系统”,得到工程勘察的各种类型的统计数据、图表和浅析反馈。对该工程的勘察信息进行不同组合方式的查询、统计和动态的管理、浅析。此系统的建立对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的管理有着重要作用。在运用方面,本论文利用系统专题图功能分别对宝马工程的土层分布和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的地下水离子分布进行了归类探讨,并做出了数量、面积及分布的定量评价,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工程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最后,作者对探讨的内容作了总结,指出了当前有着的一些不足,并对今后应继续开展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倡议。关键词:工程勘察论文系统信息采集论文GIS论文MapInfo论文Visual论文Basic论文
本论文由www.808so.com摘要4-5
Abstract5-6
目次6-8
Contents8-10
第一章 绪论10-16
1.1 探讨背景10-11
1.2 探讨对象与近况11-13
1.2.1 国内探讨近况11-12
1.2.2 国外探讨近况12-13
1.3 本论文探讨的作用及目的13
1.4 本论文探讨思路与内容13-16
1.4.1 本论文探讨思路13-14
1.4.2 本论文主要内容14-16
第二章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16-30
2.1 引言16
2.2 GIS 介绍16-17
2.2.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16-17
2.2.2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17
2.3 系统的设计思想与方式17-19
2.3.1 设计思想17-18
2.3.2 设计方式18-19
2.4 系统设计步骤19-20
2.4.1 系统设计目标19
2.4.2 系统总体设计19-20
2.5 系统数据库20-29
2.5.1 数据库设计要求20
2.5.2 数据库建设流程20-21
2.5.3 系统数据库内容21
2.5.4 系统数据库的建设21-23
2.5.5 MapInfo 的数据采集23-28
2.5.6 数据结构28-29
2.6 本章小结29-30
第三章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开发30-44
3.1 引言30
3.2 系统的二次开发30-35
3.2.1 系统二次开发的策略30-31
3.2.2 VB+MapX 开发技术31-35
3.3 系统功能35-38
3.3.1 系统功能设计要求35
3.3.2 系统功能组成35-38
3.4 系统查询功能38-40
3.4.1 条件查询38-39
3.4.2 点查询39-40
3.5 热链接功能40-43
3.5.1 钻孔剖面图热链接41-42
3.5.2 钻孔柱状图热链接42
3.5.3 平板载荷试验热链接42-43
3.6 鹰眼功能43
3.7 本章小结43-44
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运用44-59
4.1 引言44
4.2 拟建宝马工程勘察概况44-46
4.3 工程地质的运用46-58
4.3.1 素填土的分布专题图46-47
4.3.2 中砂的分布专题图47-49
4.3.3 夹层粉质黏土的分布专题图49-50
4.3.4 粗砂的分布专题图50-52
4.3.5 砾砂的分布专题图52-53
4.3.6 粗砂的分布专题图53-55
4.3.7 粉质黏土的分布专题图55-56
4.3.8 中砂的分布专题图56-58
4.4 本章小结58-59
第五章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下水腐蚀浅析中的运用59-66
5.1 引言59
5.2 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概况59-60
5.3 地下水中离子浓度及分布60-63
5.4 国内部分沿海地区离子浓度的比较63-64
5.5 本章小结64-66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6-68
6.1 结论66
6.2 展望66-68
参考文献68-72
作者介绍72-74
致谢74-75

点赞:6145 浏览:1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