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激发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激发中国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学中情感的心理作用。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语文学科,应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而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性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 激发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之魂,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没有情感的融入,课堂教学将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因此,激发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就成为弘扬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到底该如何激发语文教学中的情感?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先声夺人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导入十分重要。所谓导入就是教师在教学起始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导入教学,它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精彩的教学导入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起到衔接教学各过程的作用。它如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能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引入课堂情境,顺利开展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情感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开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课也不例外。巧设悬念,就是运用简洁的语言、生动传神的表情、惟妙惟肖的讲述,将知识、技能集中地转化为一个悬而未决的“迷团”,适时地“抛”给学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情境巧设悬念,使学生产生心理追踪,诱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期待,以致欲罢不能,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
通过巧设多个悬念,除了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使课堂教学环节得到很好的衔接外,我们还要让学生的主体情感和精神真正融入到课堂教与学中,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巧引课题、巧指核心、巧作结尾”的巧设悬念的教学手段,会给学生以动力,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驱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极大的兴趣、消除学习的疲劳,克服惰性心理,使思维进入积极的状态。
如:《西门豹》一文,西门豹在偷偷调查完民情后,对巫婆和官绅说:到了河伯娶媳妇那天也要去送送新娘。西门豹真的要去送新娘吗?老师在此设下悬念,学生心中也产生疑问,迫切要去寻找答案。
又如:《草船借箭》一文,可根据情节的发展设下的一个个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创设疑问,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改革中,根据学生的心里特征,用兴趣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好懂。
我们要努力以形象思维为契机,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奇”为契机,叩开学生的心扉;以“疑”为契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趣”为契机,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也就是说,把培养兴趣、启迪思维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向知识的高峰不断地攀登!
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渲染气氛,情境感染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轶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
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摘自:毕业论文下载www.808so.com
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如:在《我的老师》的教学中,给学生讲作者海伦·凯勒的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以及她与老师之间的深厚情感,学生们不禁对作者有了崇敬之情,而且很快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出来的那一份深情。课后很多学生会去拜读她的传记及其作品。

五、环环相扣,巧设过渡,引人入胜

课堂过渡是指教师在讲授新的内容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这种语言在课堂上能够起到承上启下、衔接组合的作用。它既能帮助学生总结回味学习内容,又能激起学生继续学习新内容的强烈愿望。几句话甚至一句话就能把前面已学过的内容起到总结梳理的功效,又能对下文所要出现的内容进行启发,使学生在思维上平稳过渡,在引人入胜、浑然不觉中学习新的内容。因此,精心设计的过渡不仅是两个知识点之间的桥梁,使教学知识环环相加,更能步步深入,引领学生进入新的领域,获得一个逻辑严整的系统认识。
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教学过程中过渡的设计和运用。要以事先精心推敲过的、饱含感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使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驱动力,通过情感的渲染和语言的感染,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氛围中,对学习产生盎然的兴趣。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拓宽思路

在语文教学中,叶圣陶先生就十分强调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他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些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
举一反三作为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在形式上是通过比较异同,抓住典型,突破单元等手段来达到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的,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有效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潜移默化中授予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方法,有助于他们将来在更高阶段和更深层次上的学习,实现“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理想境界。
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把握关键,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一堂课是老师导演学生主演的一台戏,只有老师导得得法,才能学生演得到位。如果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活动,使之在知识、能力、情感上都有一个层递的过程,就需要我们跳出传统的教学框框,创新课型,运用科学而灵活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成为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者。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从题目切入,从中心语“桥”到“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修饰语在不断增多,外延在不断缩小,让说明对象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他们理解把握课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点赞:6831 浏览:22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