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激发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初中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本文在初级中学语文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初中生的特点,以教材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为载体,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这一问题,以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激发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在网络上查找各种各样的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创设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而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师可先放一些有关荷花盛开的美图,培养学生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营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鲁迅的《风筝》,教师可自制小风筝,在导入新课前将模型源于:论文 范文www.808so.com
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调动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鲁迅先生笔下的风筝该是怎样的呢?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以情动人,激发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为有情人。教师课前一定要熟读教材,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涵,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读者。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增强情感表达的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为文学作品,情感无处不在。而学生的或欢乐或悲伤或崇敬或憎恶的情感都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教学时,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文中的意境,把作者的思想内涵转化为自己的情思,再用自己的情去打动学生,以情动人,这样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感染。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应进入文中境界,用优美动听的声音进行范读。这样,审美的主体和客体便融为一体,情景交融,达到唤起学生情感的目的。此外,教师在点拨讲析课文的过程中,用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课堂的收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学生回答中肯、陈述精彩时,教师饱含地来一句:“看,这就是我们班同学的真正风采!”学生回答很糟糕时,鼓励其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你一定行的。”

三、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可自己先复述课文并在关键情节处适当停顿,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热情去阅读课文。如教学《皇帝的新装》、《风筝》、《杨修之死》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故事吸引,激发情感

故事是百听不厌的形式,许多故事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在课堂上巧妙地引入故事,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而且可以鼓舞学生的学习斗志,使学生从故事中受到深刻的情感激励。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求知欲强,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在教学《社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少年闰土的故事,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中。

五、抓住重点,激发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对学生加以点拨,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好文章总有一些言简意赅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好好体验,使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闪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如在教学《夏感》时,教师可就“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中的“紧张、热烈、急促”,剖析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把学生带进一种美好的意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对夏的感悟。

六、求异思维,激发情感

求异思维能打破常规。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可取得常规思维所达不到的效果,但不能过分求异,最好是同中求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真正从感情上来理解文章,有感情地去体会,才能真正做到有感而发,有情而作。对教材中的情感,只能说学生认知了这种情感,但是否能“学以致用”,还应学会情感迁移,同中求异。因此,教师首先要提供一定的“情感产生源”和“情感培养素”,让学生培养自己正确的情感。
如教学《杨修之死》,大多数学生根据课文前几个小故事一致认为,杨修是死于没有遇上贤主,因才遭嫉。有个学生却大胆地提出这种看法不全面,他认为在《三 国演义》中,曹操曾多次感慨“知我者,郭公也”,郭公指的是郭嘉,曹操很重用他。为什么对郭嘉就不“忌”、不“恶”,甚至起杀心呢?可见,杨修并非因才遭嫉,而是因为他只会卖弄小聪明,恃才放旷,没能在行军打仗上真正帮到曹操,他的死是由他本人性格上的弱点引致的,曹操实在不该负主要责任。虽然学生的分析夹杂着一些主观色彩,但能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来明辨是非,提高鉴别能力。

七、主观开放,激发情感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文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一些具有主观性、开放性的问题。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这一故事的结尾?”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总之,无论从教学还是从语文学习等方面来考虑,学生情感的激发已经成为教育之本、教学之源。语文教师应坚持情感教学观,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各种情感资源,结合教师本身幽默风趣的语言,动情地进行课前导入。在充满积极情感的环境中,教师带着情感去上课,学生带着情感来听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感染,才能真正落实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语文水平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袁春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48).
张圣君.情感,让语文教学绽开美丽之花[J].文教资料,2010(30).
[3]方晓映.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的探讨[J].文教资料,2010(20).
[4]王应成.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美[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11-12).
[5]陈俊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2).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点赞:34278 浏览:157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