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舆情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科技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因特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在反映社会舆情方面占有越来越高的地位。大学生是特殊的知识群体,思想正处于不成熟阶段,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在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大环境下,网络舆情的正负面影响严重左右着大学生。因此,分析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并且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显得迫在眉睫。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想政治工作;分析
1002-2589(2012)34-0287-02
网络舆情相较于传统的宣传阵地,有传播快、受众反馈快、信息量大、传播内容真假难辨、社会影响大的特点。大学生接受和传播网络舆情能力较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心理人格,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所以,对于大学生接受、传播网络舆情的分析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对策的探索变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思维的特点

首先,当代大学生多数是年龄集中在18-25阶段的年轻人,相较于其他年龄层,他们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思想活跃,对社会、事件和人都有相对完整的看法,容易接受并传播新事物,但不理性,易冲动,也容易受他人影响。其次,大学生作为社会阅历很少年轻人,他们相较于同龄人也有其特点:他们接受的信息量较大,自由思想较多,正反辩论使他们容易感到迷茫困惑。他们没有社会阅历,容易完全肯定或否定自我,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情绪容易受影响,也使之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降低。再次,当代大学生相较于以往的大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相较于以往的大学生,他们家庭条件相差较大,生活环境也有区别,接受信息、利用信息、组织思维的能力差别更大,同时,独生子女较多,心理依赖和孤独感也较之更甚,相对比较脆弱,思维也更容易“钻牛角尖”,更容易偏激。
在大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占据了主导作用。思考或与他人讨论问题时,他们不满足于罗列现象,并要求揭露事实的本质,要求有说理的高度以及理论的深度。他们不喜欢简单的说教,而是希望在足够的理论基础和坚实的事实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他们的思想还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创造性,部分学生还能够提出大胆的设想和新颖,独特的见解,但也难免在思考和探索问题时有所偏颇或有时产生一些混乱的思想认识。同时,他们的思维有着鲜明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有独立的见解,尤其当这些见解得到支持或证实就不会轻易放弃,经常喜欢提出各种问题并喜欢用批判的态度看待课本、老师或他人的意见,特别是落后、保守的或不科学的事物,他们更愿意反驳批判、不盲目依从或是轻信,作为表达自己的“成熟”的方式。

二、网络舆情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大学生是特殊的知识群体,思想正处于不成熟阶段,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在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大环境下,网络舆情的正负面影响严重左右着大学生。信息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的影响,把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影响

1.网络舆论提高大学生的意识,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网络舆论是社会主义政治的一种新形式,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参与形式符合当代大学生依靠较高的文化素质,吸收先进的理念、关心时事、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行为特征。
2.网络使辅导员们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发生改变,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扩大了教育的活动领域。
3.网络舆情的表达适合当前大学生追求,渴望理解,表达被尊重,体现个人价值的心理特点。辅导员们可以通过网络途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利于管理。
4.互动的网络舆论为学生们表达利益提供了方便、直接和恰当的方式。同时,网络匿名性比较隐蔽,学生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辅导员们通过学生在网络的动态表现,可以更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

(二)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影响

1.网络的匿名性,使得部分学生不负责任地发表言论,从而对网络的控制很难。海南师范大学的“”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808so.com
事件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
2.网络舆情可控性弱也挑战着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当前,中国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各种调控机制有待完善和改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网络舆情可控性弱也导致了不少不良影响。网络牢骚随处可见,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形期,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阴影,质疑社会的阴暗,变得愤世嫉俗。更有甚者,因为个人或小团伙利益,一些人在身份隐匿的保障下散播不负责任的言语,这样使得一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关注追求标新立异而不惜歪曲事实、混淆视听,有碍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3.网络舆情共鸣性的话题有较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容易引发件。大学生之间交流频繁,共同话题多,容易受到他人煽动而引发件。这都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正因为网络舆情的两面性,教师及辅导员要注重大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正面宣传和引导。如当前社会热点和关系到学生利益的事情,注重互动交流,及时疏导学生,化解其思想矛盾是非常必要的。
4.网络舆情监督、维权异化影响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网络监控、网络维权过度发展而异化,可能会演变成绑架媒体,。由于思想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大学生网民很难在短时间内理清事物背后复杂情况和形势,对于社会问题,他们缺少客观的、理性的分析,遇事又易冲动。这样的网络舆情监督和维权行为异化容易使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出现偏差,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

网络舆情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益凸显其影响力,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从建设好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网络“舆论领袖”等方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工作。

(一)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

首先,要科学处理网络舆情,完善网络信息反馈手段。要把从各方面获得的零散、孤立的网络信息分门别类,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分别进行加工处理。同时,对网络所具有的来势猛的特性要求信息反馈必须迅速,否则将延误决策时机,甚至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中,要十分重视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反馈速度。

(二)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

首先,网络舆情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有关部门应事先有所准备。同时网上舆论热点的出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是能预测和把握的。一般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都是先有媒体,后成为热点问题的。有关部门应事先对于网络舆件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才能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对事件能够尽快地处理。其次,要重视对网络舆论的预警分析,做到心中有数。要对网上舆论进行分类整理、分析、评估、判断,对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应对准备。再次,要重视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做到应付有方。同时,对于网络舆件的发生,有关部门应该做到相互协调,确定事件能够有条不紊地处理,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三)加强网上舆论法制建设

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不能超越法律的限度,如《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是不能逾越的。但是,目前的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808so.com
网络舆情管理并不规范,作为网络舆情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也没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因此,要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逐步提高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时刻用法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网络舆情监督制度的建设,能有效防止更多的学生受到舆论的迫害,同时也是约束学生言论的一把标尺,在监督机制面前,广大青年学生也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论。

(四)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首先,对于一些重点的网站有关部门应正确引导其发挥在网络主流上的作用。其次,要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提升应对能力。网上反映的问题应及时回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舆情对于大众的伤害,将问题最小化,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建立高水平的教育队伍,巩固网络信息反馈机制。高水平的网络教育队伍能更好地引导大众来正确对待网络事件的发生,高水平的教育队伍应实现老、中、青三代结合,做到最大限度地了解基层网络舆情的需要,更大限度地引导各个阶层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能在事件发生时保持冷静,正确对待。

(五)构建网络舆情约束机制

网络规范和道德的形成,主要靠教育、引导以及学生自律。首先,应加强对网上舆论的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推行实名登记网站、论坛、博客等认证制度。其次,应加强对网上舆论的技术引导。有效提高技术水平,是构建网络舆情监管机制的基础。再次,应加强道德教育,正确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时刻牢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不做危害公共安全的事,同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保持冷静,不随波逐流。
中国的网民数每年都在持续增加,网络逐渐发展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当前,对网络舆论的导向进行监测和预警已经显得愈发重要。我们要逐步完善网络舆情的制度,使网络舆情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影响得以发挥,消极影响尽量减少。
参考文献:
严冰,郭沛,张玉华.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J].继续教育研究,2009,(7):113-114.
魏莼,常海霞.加强网络舆论监督优化当前法制环境[J].前沿,2012,(2):102-104.
(责任编辑:李 慧)

点赞:4609 浏览:1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