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意识形态以批评性语篇视角看新闻语篇背后意识形态结论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批评性语篇分析是新兴的应用语言学分支,其目的是揭露语篇中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指导,借助及物性分析和词汇选择分析等分析工具,以《纽约时报》对中国高考的一篇新闻报道为研究材料,对之进行批评性分析,目的是揭露隐藏在新闻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以期能对读者正确地对待新闻语篇提供帮助。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 新闻语篇 意识形态

一、基于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新闻分析

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又叫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或语言学批评,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要求www.808so.com
间的关系。Halliday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把语言的纯理功能(或叫做元功能)分成三种,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及物系统是概念功能在语义系统的表达;人际功能是指语言具有表达说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对事物的判断、参加社会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等功能,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体现出来;语篇功能是指语言中存在着一种机制将口头或书面的话语组织成连贯统一的语篇,这种机制的实际的言语区别于一系列随意的句子。

二、 实例分析

高考作为筛选人才的资格标准,能够直接影响到考生的人生方向,因此长久以来受到了来自国内外多方的抨击。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依托,择取《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上刊登的一篇题为“Putting Chinese Students to the Test”的针对中国高考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借助量化分析,深刻地揭示隐藏在语篇背后的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
1、及物性分析
及物性是批评语言学最常用的工具之一,是韩礼德的概念功能的主要因素及其中心,常被用来挖掘隐藏在表面上看起来客观公正的文字语篇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揭示出撰文者用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引导读者的思维。通过对该新闻的及物性结构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及物性物质过程-87 ,百分比77% 。心理过程-5,百分比 4.42%。关系过程-4,百分比3.54%。行为过程-0,百分比0%。言语过程-14,百分比12.39%。存在过程113,2.65%
分析上表的数据不难发现,该新闻中涉及的物质过程(77.00%)和言语过程(12.39%)占据了主导。物质过程具体表现为做某事的过程。该新闻大量地使用物质过程,其手段主要表现在大篇幅的细节描写,包括对事件的参与人的描写,对该事件的关联事件的描写以及对事件本身的详细描写。例如,文章的第一句“They’ve been at it for years now, cramming for China’s annual college-entrance exam, some of them hooked up to oxygen canisters and intrenous drips of amino acids during late-night and weekend study marathons.”作者不计版面空间花费大量笔墨来描绘考生的“悲惨遭遇”,其目意图无非是想说明高考给考生造成的生理负担和心理压力。句子中没有明显的攻击性词语,但是仔细揣摩之后便能发现其中的讽刺意味。通过“cramming for China’s annual college-entrance exam”,“some of them hooked up to oxygen canisters and intrenous drips of amino acids during late-night and weekend study marathons.”等物质过程的描述,作者狡猾、迂回地对中国的高考进行了讥讽。而文章中涉及的14个言语过程则起到了辅助作者进行抨击的作用。通过对该新闻的及物性分析,我们便能发现作者的立场,态度和偏向,也就是隐藏在文章背后的,具有代表性的,强加给受众的意识形态。
2、语篇分类系统
语篇的分类系统是指语篇对人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词汇的选择是种有意识的,主观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词汇之间的区别在于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文体,新旧等方面。词汇的选取是Halliday提出的三种语言功能的一个比较直观的表征。
文章中,作者使用的含有褒贬情感意义的词语主要跟学生,家长,高考以及相关机构有关。文章中没有出现一个褒扬性的词语,相反整篇文章充满了贬义性的表达。谈及家长的时候,作者使用的是force, outfit, lish等词,目的是要说明家长对孩子要求苛刻,在考试中甚至不惜使用非法手段。提到学生的时候,则使用fake achievements, proudly, hooked up to oxygen canisters and intrenous drips of amino acids during late-night and weekend study marathons这样的描写,其意图无非是想指出学生对高考的盲信心理,同时也暗指出高考形式的严峻。作者还提取了“9.1 million”,“6.85 million”等数字,主要是为了说明考生数量的庞大,再一次暗示出中国高考的严酷。当论及高考的时候,作者的个人情感更是明显。“cram”,“cheating”,“rampant”等词语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作者对中国高考强烈的鄙夷和反感的态度。而冠以“concocted”,“aggressive”之名的机构在作者看来则是中国高考催生出来的副产物。
通过对语篇的词汇选择,我们能够透过表层的语言形式窥探到语言背后的操纵者的意图。作者通过攻击中国的高考制度来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从而达到宣扬本国的教育乃至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向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目的。这是文化霸权主义的一种表现手段,我们应当学会警惕。
三、结语
通过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及语篇分类系统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新闻语篇不是简单的信息呈现,不可能做到绝对地客观、公正,而是在不同程度上掺杂了语篇生成者的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主观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语篇时,要批判性地透过语言去发掘潜藏在背后不易为人所察觉的的意识形态。借助批评性语篇分析,读者可以深层次地了解在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语言运用,语言运用又是如何来传播和强化特定意识形态的,从而提高对新闻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刘旺余.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 河南社会科学,2006(4).
[3]戴炜华等.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2002 (6).

点赞:10903 浏览:37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