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品鉴语言: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之“重序”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应该说,语文教师都很重视语言的赏析与训练,但是,从当下的课堂实际情况来看,有些语文教师却走进了一个严重的误区,即把课堂上的语言训练当做应付考试的一种策略训练。教师总是这样提问:“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学生总是找一些带有修辞的语言加以赏析,然后教师进行策略的指导与归纳。如果是起始年级,这样的训练也无可厚非,但是笔者发现从初一到初三的课堂,教师对语言的训练策略几乎如出一辙。长时间的训练,仅仅是让学生完成一道应试题而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却不去引导品鉴语言、训练语言品味的策略。学生久而久之也就只是应付教师的提问,只会答这样的一道题目,得不到真正需要的语言品鉴。语文素养的提升从何谈起?所以,学生不会读文章、读不懂文章也就不奇怪了。基于此,笔者认为:品鉴语言,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之“重序”。

一、品鉴语言,可以正确理解文本内涵

品鉴语言,基本意思就是对语言加以品味分析与鉴赏,哪怕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式,细细品味,就会从词中理解意思,从句子、句式中明白作用与情感。因此,对所有的语文人而言,品鉴语言不可忽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读与指导,学生的品读与思悟,步步指向的都是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理解作者蕴藏在其中的深层含义与内在情感。通过品析语言,学生能从中学到学语文的策略或技巧,也可以应对考试中的试题。所以,品析语言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其引导下,学生就能较好地把握文本内容、主旨与作者情感态度,这种策略对语言理解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推动与推动作用,它更能体现与造就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品鉴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品析语言,不仅需要把握词义、句式等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我们的想象与联想。一些富有诗意的凝练的句子,如果缺乏想象与联想,那么它的“诗意”的味道将不复存在,对句子的品味也就不会到位。因此在品析语言时,我们常常会“思接千载”、“神游词外”。根据语言而丰富为一幅生活的画面,再透过“呈现”眼前的生活画面中来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与“丰富的情感”。同时,我们收获的副产品是通过想象与联想,既可延伸拓展语言的意境,又可丰富读者(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想象的“生活画面中”来对接或反思自我的“生活体验”,使之与作者同呼吸同感受。因此,品析语言除可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外,又可丰富学生的“生活”感,使生活的情景再现而触及学生的内心情感。语言浓缩了生活,语言又拓宽了生活,让学生明白了“语言”更是一种“生活”的体现。语文即生活。亦可言;语言即生活。

三、品鉴语言,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

对语言的品鉴不仅可以感受到语言中所蕴含的内在的深刻作用,而且可以感受其表现下的作者的情感及思想。文以载道,又何尝不是“言以载道”。因此在语言的赏析与品味中,我们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似乎可以触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深厚情感,可以呼吸到作者蕴藏在语言内层的“清香”,可以触摸到作者那些深邃的思想,在赏析与品析中,浸润在语言的意境下而洗礼着我们的情感与思想。在日积月累的积淀下,我们的情感、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升华了起来——那就是文化素养、语言素养。长久地欣赏、品鉴、领会及训练运用,“底子”就逐渐夯厚了。
当语言隐藏于内核外表下的思想情感积蓄在我们内心深处,渐渐地盈满就能薄发,不知不觉中我们所使用的看似平淡的语言中也会蕴含着我们的情感与思想,那时的语言也像我们阅读的深邃意味的语言一样,值得把玩琢磨。那时,我们的语言就不会是枯淡无味而是“丰腴有致”了。因此品鉴语言,带给我们的既是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又有从语言中吸取精神思想的素养,这种素养就是语文素养。

四、品鉴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力

赏析语言,在读赏中了解语言的魅力与“美味”。那美妙的动词、形容词往往让我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常感自我语言的乏味寡然;而作者语言的多彩丰富,读来,似乎在吟唱着美妙的歌曲,那种韵律、节奏,使人沉醉。每当我们赏析这些语言时,我们就会觉得语言的奥妙与神奇。那种东西“神会”在心间,吟诵于口中,长期的品析,让我们可以徜徉于“语言”那充满诱惑的世界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着我们对美的欣赏能力。
审美能力的提升又不断地提升着我们对语言品鉴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语言理解与感悟能力吗?这种能力不正是我们所刻意追求的语文阅读基本能力吗?当然更有甚者,长吟与默诵的“成果”就是把这些“佳词丽句”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脑海中,周而复始地刻印刻印,最后满脑子都是赋有意味的语言。试想,一旦当我们需要的时候,这些“语言”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淌于笔尖或唇问,真如“下笔如神助”之感。这种境界,不正是我们一直在追寻与倡导的语言积淀吗?这积淀的外显不正是我们语文应该打好的“底子”吗?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石红英)

点赞:9686 浏览:35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