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管理模式市场经济成本内涵与管理方式技巧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兼顾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的社会管理目标,但多年来,这三者兼顾的实现机制始终缺乏经济学理论上的研究和指导。由此而导致的现状是,三者的兼顾变成了不能标本兼治的机会主义式的政策抉择,而且在多数场合,抉择的结果不是目标间的互有损益,就是目标无法实现。本文以此为基础,对市场经济成本的内涵与管理模式进行讨论。
关键词 市场经济 经济成本 管理模式 内涵
:A
传统意义上的成本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会计学理论的有关成本的定义,其基础是计划经济模式,从而造成不同市场同种产品的统一,尽而形成单一的产品理论。其定义为转移到产品中的成本物化劳动价值和劳动者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并且成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价值补偿的尺度;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成本定义,其目的是为了证明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剥削的实质。前者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模式的产物,是在国家指令下的企业,为了一定的经济目标所定义的各种成本的耗费,反映企业经济效益,揭示成本管理途径。后者对前者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前者是后者派生出来的,并带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成本定义。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本定义,更注重理论与实务的相统一,特别是“负债”和“资本”的引入,不仅扩大了成本的内涵,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认识上的成本理论。

一、市场经济与成本之关联

(一)市场经济成本的产生机制。

与任何已实行的制度或规则一样,市场经济运行也要付出成本。市场经济的运行成本,主要指维护群体间遵循以交易进行交往这一规则的费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成本包括内容繁杂,不仅包括为了维护群体间交易正常而付出的直接的经济上的费用,还要包括为了社会安定,政治稳定而付出的间接费用,但市场经济发展史已经表明的一个事实是,无产群体的规模总是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成本成正比的。

(二)市场经济与成本直接相关。

所谓市场经济,只是一个社会中各群体间的交往,实行的是交易方式,以交易解决相互间的利益磨擦。所以,市场经济只不过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交往的一种规则,它并不是物与物的关系,而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之所以会选择市场经济,是因为只有交易才能实现群体间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市场经济其实是人类社会史中,各利益群体为自身利益,淘汰了各种博弈方式后,最终不得不接受的交往规则。市场经济之所以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只是群体间交易的结果,而且,市场经济也并不必定较之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更有效率。

二、市场经济成本的内涵

(一)注重成本管理的效益。

资本的耗费带来的便是资本的回报,也可能减少成本。认识到这一点,便明确了成本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也就是成本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风险,也直接影响企业的资本增减变化;企业要发展就要有产品,并要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既要回收资本,又要有一定的资本利润,否则谈不上发展,企业也就没必要继续存在。这也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存在目的。

(二)体现成本管理的职能。

随着管理会计职能的引进,一些企业按成本的习性与功能进行划分,将生产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作为成本的管理内容,这也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个别企业的成本管理的新观念,覆盖了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能将企业的特点与管理的内容相结合,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无能为力的。这不仅划清了资本收支与生产经营收支的界限,在理论上也贯彻和落实了会计法、会计原则的根本要求。这也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性要求。现代的企业要有现代的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新认识,充分体现出成本管理是内涵扩大的再生产的管理模式。

(三)成本控制的全面性。

现代企业的目标应着眼于市场。不仅在量上,在质上也要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而实现这一目的,发展中的企业必然要增加成本支出。从管理手段上看,现代企业的管理手段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1)强调市场的客观要求,也就是最大限度地考虑市场的需求;(2)目标的多元化、职责层次的分明、责权利的清晰、建立起相互制约又相互统一的成本管理体系;(3)建立起成本管理、动态监控的信息控制系统。这也是新的成本管理观念的特点,使成本支出自始至终处于受控状态,为成本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4)建立以成本效能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取代了成本降低额、降低率这些落后的指标;(5)扩大了成本管理的范围,使成本管理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

三、市场经济成本管理的实现途径

(一)调整企业成本控制的重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内部管理的加强,我国生产企业在可控的生产领域降低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少,而在物流环节却大有潜力,在企业成本费用结构中,生产领域的成本比重日趋下降,流通领域及其他领域的成本比重却不断上升。说明随着原材料降低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生产成本有所降低,而物流成本对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推进企业物流优化管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显得尤为迫切。而漠视其他环节的成本控制,势必造成企业总成本的上升。

(二)拓宽成本管理的目标。

成本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的变动有可能影响到质量、效率、收入等变化,所采取的成本管理措施,不仅要考虑其对成本降低的作用,还必须考虑由此形成的其他方面的影响。这如同会计中的配比原则,单纯考察成本或收入没有实际意义,重要的是将收入与成本配比起来考察利润。收入水平决定企业可能的最大盈利空间,而成本水平决定企业的现实盈利空间。如果成本的高低影响到收入的变化,任何涉及到成本的措施不仅要考虑其对降低成本的作用,还必须考虑其对收入的影响。传统成本控制目标只在成本本身,有可能引发成本管理措施的实施与企业战略选择之间的冲突。

(三)成本控制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如果企业能够按人分解目标成本,也就可以将成本目标归属为“人”这种能动的行为主体,实现人和物的有机结合,并遵循人本主义思想,借助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激发企业各层次、环节人力资源发掘成本潜力的积极性与责任感,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促使目标成本的顺利达成。而传统成本控制是按物分解目标成本,是针对客体而将管理目标进行详细限定,这固然非常重要,然而,这类方式的最大缺陷在于就事论事,无法发挥人在降低成本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四)权衡成本控制的层面。

在既定的条件下,成本改善会有一个极限幅度,在这个幅度内,改进的逐步增加最后可能会达到收益递减点,最后使得降低成本变得异常艰难。企业存在两种成本结构:(1)尚未使成本最低化的成本结构;(2)已经使成本最低化的成本结构。前者主要是由于众多的非效率因素存在,故一般通过技术选择来降低成本;对于后者其成本的降低仅仅依靠现有的技术则无能为力,因而还必需借助知识创造或者技术革新来降低成本。近些年,材料采购的日益规范,如招标采购、比质比价采购的普及和材料消耗定额的控制、固定资产作业力的提高等成本控制方式的确在一定范围和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的物化成本。

(五)实现成本控制的综合效用。

我国的消费群体购买力日益增强,消费选择也日趋多样化,原有的单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不能与之相适应。企业为了适应整个市场由大众化向个性化消费需求的转变,逐步细分目标市场细化产品。顾客化生产已经成为全球生产的主流。在这种大环境下,通过规模生产降低产品成本的传统成本控制模式,已显得无用武之地。
四、结束语
作为一个企业,其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正在逐步取代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原来习惯于计划经济管理的国营企业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其本来含义不应是单纯追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应该是改变计划经济下的群体间的交往方式,使交易成为社会各群体交往的通行规则。
参考文献:
龚兴隆.浅谈成本抑减.会计研究,2008(9):67-69.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www.808so.com
赵晓谛. 市场经济成本与无产群体规模的相关性问题[J]. 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3):58-61.
[3]于洪艳. 议市场经济成本的内涵. 北方经贸,2012(2):12-13.
[4]郝继陶,寇慧丽.浅议人力资源的会计计量.财会月刊,2002(4):48-49.
[5]何玉英. 人力资源:当期实现价值会计计量探讨.企业经济,2004(6):153-154.
[6]孙作林. 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创新.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8):34-35.

点赞:19995 浏览:85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