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江苏省江苏省产业转移与中小企业持续进展能力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江苏省产业转移主要考虑苏南向苏中、苏北转移,苏中部分产业向苏北转移,注重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本文具体论述了江苏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现状与政策评述、产业转移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构建、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路径,以及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借助区域经济国际化加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江苏 产业转移 中小企业 持续发展能力
江苏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现状与政策评述

(一)江苏产业转移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政策

江苏产业转移的研究随着产业转移的步伐逐步深入,一是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主要有:对江苏省区域产业转移的制度、模式、问题及原因、转移效果的分析;对苏南与苏北产业转移的机制源于:论文格式范例www.808so.com
与政策,以及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中承担角色研究;从资源环境视角对江苏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及研究;对国内外产业转移背景下的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展开研究;以及对苏南向苏北产业转移背景下各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等。二是研究方法不断增多。不少学者在研究中注重方法上的选择和创新。如采用理论模型、定量模型,运用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调研实证研究等方法对产业转移问题展开研究。三是江苏产业转移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设有:加快苏北发展政策;加快南北产业转移意见;以及其他相关产业转移政策。这些政策和制度给江苏区域的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更加科学可行的政策保障。

(二)对江苏产业转移理论研究及政策的评述

江苏产业转移将在政策指导下持续、有效进行。一是现有研究给江苏产业转移的启示。首先,国际产业转移要求拓展视野,从产业转移双方的视角展开研究,考虑以转移双方共赢的角度来研究。其次,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新内涵要求开阔思路,根据发展需要正逆向梯度转移并举。在国家大政方针下围绕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主动“移入移出”,以获取可持续的发展潜力。再次,产业转移的效率效果的评价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产业转移从低效到高效不断提升,在产业转移问题上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效率效果,以更有效地应用于实践。
二是江苏产业转移的政策保障。江苏产业转移过程中:首先,使得江苏产业转移更加科学理性。产业转移活动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集聚带的培育和接受转移地区大开发等战略有选择地深入进行。其次,建立良好的软环境。再次,明确各级政府职责。最后,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会。中小企业是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产业转移是中小企业在区域间运动的客观过程与结果。政府要促使企业朝政府导向的产业方向发展。一方面形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产业转移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以江苏、苏南和苏北区域经济增长为系统特征量,通过目前国际上较前沿、有效的灰色关联模型,针对产业转移相关因素对江苏、苏南、苏北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关联度和关联序的分析,从而得出这些系统因素对系统特征的影响程度和影响顺序,进而明确江苏各区域在未来产业转移中的工作重点。

(一)灰色关联度模型设计

灰色关联度数学模型是用来计算系统特征行为序列和系统因素行为系列相关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曲线之间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广义的灰色关联模型有灰色绝对关联模型、灰色相对关联模型、灰色综合关联模型。
本文采用灰色绝对关联矩阵对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系统因素行为序列与江苏、苏南、苏北经济增长(系统特征行为序列)进行相关关联分析。通过建立灰色绝对关联矩阵,进行系统特征行为序列与各相关因素行为序列关联度的大小次序排列,从而分别对系统特征或相关因素作优势分析。建立灰色绝对关联矩阵:
,i=1,2,…,s;j=1,
2,…,m
比较灰色绝对关联矩阵中的εij,找出准优特征和准优因素。

(二)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模型运算主要以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选取相关系统因素行为序列(X系列),从初拟的30个指标中筛选出6个作为系统因素行为序列。最后选取的系统因素行为序列为:南北产业转移产业个数(500万元以上)X1,南北产业转移项目总投资金额X2,南北产业转移外资利用X3,南北产业转移财政转移支付与专项资金X4,南北产业转移带动劳动力就业人数X5,苏北交通运输(公路里程)X6。系统特征行为序列为:苏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后江苏、苏南、苏北的GDP值,表示为Y1,Y2,Y3(以上各相关指标数据经苏北发展网、江苏省统计局网站以及苏北发展办公室、省发改委相关内部资料加工整理而得,选取区间为2004-2008年)。从模型运算结果可以看出,系统因素行为序列中的准优因素为苏北交通运输(公路里程),最劣因素是南北产业转移外资利用;苏北GDP值是最优特征。这说明对三类GDP值最具影响力的是基础设施—苏北交通运输状况,影响最小的是南北产业转移中外资利用额,而所选取的6个系统因素行为序列对3个系统特征中的苏北GDP值综合影响最大,具体分析为:
苏北交通运输(X6)是准优因素。苏北交通运输的建设情况,是苏南和其他发达地区是否愿意将产业转移到苏北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产业能否有效地进行转移、在苏北能否产生强粘连性的重要基础。良好转移环境的造就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它为产业转移、吸引大项目提供过硬环境形象。模型结果数据和江苏实践都很好地说明了苏北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能否实现产业的成功转移、成长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南北项目总投资(X2)对三类GDP值是重要影响因素。相关因素南北项目总投资金额排在第二位,表明南北产业转移的投资额和转移力度已经对苏北、江苏和苏南的GDP值产生明显影响,但从灰色绝对关联度均略超过0.5的值来看,影响还不是很强。对比三个系统特征,其对苏北经济发展的影响值最大(纵向比较),也是所有系统要素中对苏北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横向比较),达到了0.5756。这表明,南北产业转移的投资额和转移力度,已彰显其强劲的潜力和威力,对振兴苏北大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南北产业转移产业个数(X1)对三类GDP值影响较明显。模型测定,南北产业转移产业个数对江苏、苏南、苏北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较大,尤其是对苏北经济的影响程度排在所有相关因素中的第二位(0.5583)。苏北选择承接产业的数量越多,转移到苏北的符合准入条件的中小企业,尤其是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越多,越能加速产业集群、集聚的速度、增强质量和粘连性,带动苏北产业发展。目前,在江苏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各区域都按照规划的集群产业、主导产业进行转移,逐步形成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及产业集群。
产业转移影响了财政转移和劳动力转移。苏北产业转移带动劳动力就业人数(X5)与苏北产业转移财政转移支付与专项资金(X4)两个相关因素排在倒数第二位和第三位。这说明相比X1、X2、X6三个相关因素对三类GDP的影响较小。但从初始数据和模型结果数据可以看出,产业转移带动了财政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为苏北、苏南、江苏的发展提供了财政和劳动力保证。
综上所述,江苏的产业转移,应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注重产业转移的质和量,做好对中小企业准入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使苏中、苏北区域经济得到更快的发展。
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采用F-AHP法(揉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法)建立评价模型,通过较大范围源于:论文提纲格式www.808so.com
、较大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合理有效的结果数据以及对其的分析评价,为政府决策、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一)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了符合江苏省情的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二级指标、30个指标。U1中9个指标用来衡量转移企业自身的生命力及产业内部协调度;U2中7个指标用来衡量转移产业中的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及其协调度;U3中7个指标用来衡量转移产业对区域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及其协调度;U4中7个指标用来衡量转移产业中的企业对区域资源环境发展的贡献度及其协调度。并采用古林法模糊确定指标权重。同时以苏北五市为例进行说明,筛选出苏北五市目前主要产业作为评价对象,包括自有传统产业和承接转移的产业。选择各市所有产业中的中小企业作为参评对象,让其作为承接转移产业的对比参照,以更好地反映转移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二)模糊评价模型构建

根据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特点,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有选择地选取模糊算子,以增加模型对本研究的适用性。一是对于模糊判断矩阵选用一般模糊算子M(∧,∨)进行计算;根据数据特点和试算结果比较,选用M(·,)为模糊评价矩阵的模糊算子,用实数乘法“·”代替取小“∧”,用有限和算子“”代替取大运算“∨”,即。M(·,)相比于其他算子,对各因素按权数大小统筹兼顾,较为合理。二是由于评价对象较多,引入模糊评语量化集S,S=(0.2,0.2,0.2,0.2,0.2),将评语等级论域V量化。其具体结论为:一是苏北五市近年来承接转移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如通信电子企业等已获得较好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纺织服装、化工等转移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已与传统产业融合并完成产品升级。二是苏北各市转移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水平还不高。三是相比于各市传统产业,转移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水平普遍较高,说明转移产业已逐步成为各市的主要产业。四是苏北五市承接的转移产业有众多相似性,从江苏全局和长远来看,不利于各市产业错位发展,相反可能还会引起恶性竞争。因此,在下一阶段的产业转移活动中,苏北各市应立足自身特色资源及优势、现有产业基础,错位承接、重点培育、优先发展比较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要逐步向规模企业、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由分散式向集群化发展,注重转移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产业转移的质量和效益。
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路径建立

(一)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环境营造路径

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环境营造路径为:硬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软硬环境整合。这一路径的建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配套完善。“十二五”期间,苏中苏北还应完善“五纵九横五连”的运输通道,加快形成信息化、网络化、便捷化、低成本的密集型现代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为其区域发展提供硬件基础。同时完善开发区的硬件设施设备,加快开发区建设的速度,提升开发区配套功能的层次。二是促进软环境不断完善,软硬环境不断整合。首先,江苏省要对已有政策及其落实情况全面梳理,并对之进行整合,使之产生叠加效应。其次,建立精简、高效、统一的服务型政府,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各级政府指导、组织、服务、协调作用。加快建设和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发布现在、潜在合作关系的知名企业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投资信息等,做好信息和服务。最后,致力综合环境建设,实现综合环境的现代化水平。

(二)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升级及中小企业错位发展路径

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形成及中小企业错位发展路径为:整体规划-产业培育-产业调整-整体优化。根据产业目标格局推进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为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用“错位发展”的思想解决产业同构问题。形成产业错位和功能错位并行,垂直错位和水平错位同步,逐步形成各市异质产业结构,培育中小企业“错位”竞争优势。二是立足开发区实行“一地一特”。建设特色明显、适度集中的产业基地。三是发挥各地区的禀赋差异,做新传统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同时注重带动关联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

(三)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集群路径

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集群路径为:空间集群-功能集约-效益集聚。一是苏中、苏北各市根据本市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筛选大型企业,以此为龙头,加大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集群、集聚、集中、集约的力度与效率。二是集群企业加大大项目承接的力度和速度,快速植入相关产业链、产业板块,从而快速提高效率,带来效益的高质量集聚。三是培育适度规模的产业空间,实现效益集聚,动态调整企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规模和密度,提高集群的质量,取得最佳集群效果。

(四)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成长壮大路径

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成长壮大路径为:外源扶持-内源培育-双向转移。一是大力发展本土产业中的中小企业,转变支柱产业的培养机制为内生型,鼓励本土产业中的企业与转移产业中的中小企业的融合发展。二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路径,培养本土产业中的企业与转移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合作创新能力。三是“引进来、走出去”促使苏中、苏北脱胎为OPEN(open-开放,professional-特色优势、executive-定位准确,nimble-灵活)的新区域。按照产业发展需要,苏中、苏北可以是产业转移承接方,有条件的优势产业或过剩产业主动移出,以获取可持续的发展潜力和能力,实现赶超、跨越式发展。有海外市场基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可带领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共同进入国际市场,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赢得主动权。
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
向苏中、苏北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可借助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经济国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www.808so.com
际化发展,充分利用其国际资源、区域资源、吸纳高端要素,依据产业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的竞争力,并依托承接地产业园区(企业集群)开展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将其原本由内部完成的某些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对此,各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将自己整合到由大型跨国企业主导的产业链中去,积极寻求跨国公司在产业链上的价值链再造,促进合作方式的深化,争取跨国公司在技术、资本等方面的投入,并获得国际市场的进入及市场拓展。苏中、苏北承接产业转移,应注重培育苏中、苏北各产业与转移产业间的国际竞争力,根据世界经济发展新形势,将追求产业转移数量转变到提高产业转移的质量和效益,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集聚、集约,以及与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有效性,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变化,变商品加工出口为生产经营出口,承接服务外包、国际工程承包、国外合作生产、国际劳务输出等,通过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等来实现区域经济国际化发展。江苏省政府应结合本省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转移(承接)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成长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与苏中、苏北的支柱产业对接,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借以形成苏中、苏北区域经济国际化的竞争力和增长潜力。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江苏省产业转移与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研究,一是使江苏各区域在其理论和政策的指导下,在产业转移中考虑本区域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产业高端平台,促进转移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做好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增加自主知识产权比重,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企业做强、做大。同时,实施大企业带动行业关联和关联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策略,形成以大带小的现代产业组合,最终形成产业转移与中小企业发展的互动共进,从而实现江苏各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地协调发展。二是提出产业转移与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立体路径图,对江苏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江苏产业转移的发展,进一步增强转移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在承接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江苏省成为新一轮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提供借鉴。三是指出中小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存活率和发展程度将影响着江苏产业效能的提高程度和竞争力的强弱。通过对江苏中小企业在产业转移中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对部分行业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比较研究,明确江苏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发挥产业、区域的比较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为江苏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孝锋.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6
2.穆文龙.江苏省区域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
3.郝朝军.苏南与苏北产业转移的机制与政策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5)
4.沈晓.产业转移中企业和政府的行为决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
5.丁克岗.资源环境视角的江苏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
6.陈进.苏南向苏北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9(12)
7.袁丰,陈江龙,吴威,薛俊菲.江苏省沿江开发区空间分工、制造业集聚与转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5)
8.宋可.苏北承接苏南产业转移效率研究—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9.孙君,姚建凤.江苏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

点赞:15562 浏览:61877